-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列兵

- 积分
- 18
IP属地:湖北省十堰市
|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十堰市 2015-8-8 16:3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楔子)寻仙游梦
本来如果要生活中若有谁想请大家说几段神话的话,中华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可谓异彩纷呈,想必大家俯拾即是,不遑多让。不少人第一个想到的又会是谁呢?是开天辟地的盘古,是抟土造人的女娲,是丰功伟绩的三皇五帝,还是化身玄鸟传授秘禄的九天玄女,矢志不渝“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精卫,与日逐走欲与天公试比高最后“道渴而死”的夸父呢?或者,还有更多的传说从大家的脑海中源源不断地冒出来:愚公移山、刑天舞干戚、牛郎织女、嫦娥奔月、息壤平洪水、姜太公钓鱼、武王伐纣、八仙过海、西游取经......
而我现在开场要说的这个,却偏偏要与大家背道而驰,以博众人一乐,也希望读者或能有所顿悟,我也就不虚此行了。
话说古时候——到底是哪朝哪代,我也不明所以——有一白面书生,自小就体弱多病,看了不少医生吃了不少药,但就是不能彻底治愈,常年饱受疾病的侵袭。这当然不能用封建迷信的说法来找根源,推断他是前世有愧今生得报的因果轮回,而倘若用中华国医国粹的基础知识来判断,其实也并没有太多不可想像的。一般说来,我们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医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他的情况也可以说是阴阳失衡,精、气、神没有调理好的结果。他那时候毕竟不像现在科学发达,知识传播的途径也很有限,当然是不懂这些高深的门道的,但强身健体的决心却又是显而易见,毋庸置疑的。
在健康安泰的理想越来越不明朗的境况下,他近乎是走投无路,突然就迷恋上了人云亦云的仙佛传说,痴想一窥灵异神秘的异界之端倪,达到凡人所拼尽全生也不能企及的境界。于是,他的故事才正式展开,走上了迷途漫漫的求仙访道之路。
野史异闻所载仙丹玄妙无方,往往非常人可得,更非常人所能炼化,而神仙之说又太过虚无缥缈,无可追寻——总之一句话,就是书中文献不可尽信。正如唐代刘禹锡得罪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时所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可不论是人间官场政治革新,还是置身世外摆脱沉沦,这条命运之路都注定了是不好走的,但他又不得不为了心中炽烈的渴望坚持下去,
跋山涉水,餐风露宿,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但这一切他都无所畏惧。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默默坚守,遥遥无期。
曾几何时,他睡梦中又回到了儿时的那段温馨时光,不愿醒来?
曾几何时,他从破碎恐怖的梦中惊坐而起,冷汗泠泠?
曾几何时,他也有过短暂的犹豫不决和心灰意冷,辗转反侧?
任时光流逝如流水无情,人海涌落如潮来潮往……
如果留点时间掩卷而思,他的这番看似天真的作为,和如今努力拼搏创造美好未来的我们相比,又何尝不是一样的执着呢?但他毕竟是比常人更异想天开,这也是他和大家最大的不同之处吧?
也是天可怜见,说不清翻过了几座大山,渡过了几条大河,这一日,他终于来到了终南山脚下。
终南山,也称太一、太乙、南山、橘山、楚山、秦山、周南山、地肺山,在道教典籍中秦为大地的肺部。终南山诸峰之一的华山,山中有洞可通地心。小时候我们读过的陶渊明《饮酒》里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维《终南山》里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就是说的那里的情形了。但是终南山究竟在哪里一直很模糊,有说终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一段,西起陕西咸阳武功县,东至陕西蓝田,大约两百多公里。可道家有些人认为的终南山是从昆仑山开始的,崆峒、太白、华山、武当、嵩山等,都属于终南山。而在《空谷幽兰》一书中,还有一个叫比尔·波特的外国人,也曾多年在终南山一带寻访隐修的世外高人的故事。
云中松下野百合,半亩方塘一鉴水……
陶渊明、钟馗、老子、鬼谷子、吕洞宾、孙思邈、姜子牙、王维、鸠摩罗什……
而他为了寻找腾云驾雾、长生不老的神仙,在山中徘徊踌躇了多日,却依然是一无所获。
当心中希望的火焰逐渐开始熄灭,我们是否还应该继续踏上理想的归途,哪怕不知今夕何夕?
据说仙人是道行高深、洞察天机的,如果他们想要找到某人,那一定很容易,可反过来就不一定了。不过,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尊称为半仙的一类特殊的人,卜卦测命、吉凶祸福无所不精,可却算不出自己的阳光灿烂、阴晴圆缺。举个例子,周易八卦传说乃周文王姬昌所创,《封神演义》大家想必耳熟能详,这在小说中也曾提及,而经历了千百年的研究与流传,似乎俨然成了一种某种形式的体系,但却也不能做太多的较真的迷信,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岂可轻而易举便能猜度天道命运。
再不然,被纣王囚禁的姬昌卜卦算出带着礼物去救他的大儿子终将落个被害的结局,却照样在事情尚未发生前,无力转变。
书中说纣王害怕姬昌是个能人异士,回西岐后起兵造反,被狐妖上身的妲己便献计把伯邑考杀了剁成肉酱,做成包子试探姬昌,姬昌果然没叫人失望,真的预测出这是个阴谋,但是为了大业、也为了儿子的牺牲没有白费,最后依然也是无路可走,不得不将计就计把儿子伯邑考肉身做馅的包子忍痛吃了。可见,如果只是半仙也是有心无力的,更何况尘世间自封半仙的人也是多如牛毛,名不副实之辈实属平常,不值一提。
但他必然不会是只想测算前生后世、预知福寿天成的,过去已是回忆,不可更改;未来尚未出现,口说无凭,自然不好找到那个指点迷津的人。
中国的老祖宗很早就留下了一些思想体系,其中就有说要顺其自然继而天人合一,达到物我两忘的犹如神仙般境界的精神财富。自然界讲究平衡,人既然是天地阴阳的产物,同样也是如此。而疾病什么的,中医也是讲究五行(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维持平衡;一张一弛,阴阳互补的。其实,普通人只要保持经络顺畅、气血充盈,身体自然可以健康无虞。
他之前到底有没有遇见行走江湖的“半仙”,在此略过不提,而现在能否偶遇神通广大的仙人,却似乎不言而喻了。
在进退维谷、烦恼忧愁间,如果不是他偶然撞上了一件古怪而神奇的事情,恐怕也难以令他豁然开朗了——这也正是改变他命运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有多少的真实成分在内,作者我也心中无底。
这一天,行走在终南山的一条山道上,远远地看见前方有两位看似普通的两位女子,与自己越来越近。等到走得近了,却发现其中的一个容貌比较年轻的女子情绪激动,却在放肆地痛骂责打另一位妇人。那另一位妇人看起来年纪却是不小了,甚至用年迈来形容都不为过。他看在眼里,心中着实有气,世风日下啊!怎么会有这样无礼还无德更是无情的人呢?
他并没多想, 立即上前阻止,并气愤之下大声责问那位年轻女子的无端行为,不该违背世间人人共知的尊老之道,他不忘引经据典,谈到《孟子·告子下》曾说过的话:“敬老慈幼,无忘宾旅。”
其实,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千年传承源远流长,别的国家别的民族暂且不论,但是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血浓于水骨肉相连,之所以历尽沧桑生生不息,尊老敬老爱老却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那女子当下听了,只是“嗬嗬嗬”笑了笑,带着自信的口吻说道:"你当她是我什么人?她是我的小儿媳妇。"
他这位从小读四书五经、圣贤经典长大的书生,一下子当然有些不信了,看她年纪轻轻的,居然说自己是老妇的婆婆,这也太有违常理了。在这里,笔者要解释一下,古代的男人是可以三妻四妾的,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头只要有能力,迎娶一个豆蔻年华的女孩为妾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这在民间还有一种迷信的说法,叫“冲喜”——让一个久病不愈的病人和别人结婚,用这个“喜事”来“冲”掉不好的运气,已期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但这种情况也不是那么普遍的,随处可见。再者,如果是老夫少妻,那这个儿媳妇都这么老了,那名义下的儿子该有多大年纪了?倒不如说老妇是女子的奴仆来得让人好接受。
一念及此,他出于实事求是的原则,转身询问起那位老妇,好找到事实真相。而老妇却立马肯定了女子的说法,点了点头,不敢怠慢地答道,千真万确,她确是我的婆婆,没有骗你。
听到这里,他还是有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念头,心想如果是自己在病入膏肓时,忍心拿女子一生的幸福来积聚所谓的福运,以运换运,该是怎样荒唐的局面啊!那这个女子遭遇如此,心性不同常人,会变得这么蛮横无理,也是可以理解的!
可刚想到这里,老妇接下来的话立马打断了他的思路,甚至让他头脑有了短暂的空白——我就是她第七个儿子的媳妇,今年都快五十了,她老人家今年才九十二岁。
书生好不容易回过神来,心想我该不是好运没走上,遇到山精鬼魅了吧?儒家讲究中庸之道,以人道为修行准则。儒家哪怕相信世间有鬼神,也不会主张去追求,更不大会崇拜。
可他却略有些不一样,学习之中博览群书,四书五经无不熟读,可惜奋进要强之心太甚,反而贪多嚼不烂,并未自行参悟透彻,更不曾真正体会“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之读书真味——这正是千千万万读书人之大忌。期间却也好奇心大盛,也连带看了不少神怪类小说,不看还好,结果就被神异之事深深吸引不可自拔,不然也不会不切实际企图寻仙求道了!虽然说子不语怪力乱神,可看来看去,却怎么也觉得眼前仿若少妇模样的人是年纪一大把的老婆婆,再看对方也好像没有什么恶意的举动,君子当正道在心,遂忍不住追问她其中有违常理的缘由。
那像少妇的婆婆并不恼书生无礼的直视,大度而耐心地说道:“我是有绝招的,一般人我还不告诉呢!但我年纪也上来了,早看清了这万丈红尘的蝼蚁嘴脸,也看淡了那些虚名浮利的蝇营狗苟,看你书生文质彬彬,文弱可爱,也是需要好生调理身子的,说给你也无妨。”当下交给了他一些独特的养生之法,却也不禁让他有如醍醐灌顶,一股灵光透射而出豁然开朗。
好人有好报,古人诚不我欺!书生感概良多,福至心灵,毅然下山回到梦中牵挂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家乡,与久违的亲人一家团聚。之后牢记那位老婆婆的善意教诲,同时专心研读医学著作,顺时守物、养气节欲,天长日久,经年旧病消除,强健安康,也不去妄想什么窥探天道搜寻仙缘,却也在科技不发达、人均寿命不高的古代活到了八十多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