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中尉
 
- 积分
- 2747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
本报记者 周曼茹 文 朱昶俊 摄
既没有灵韵清秀的江南建筑,也不如北京四合院般历史悠久,还地桥老街上坐落着的,只是一幢幢饱经风雨洗礼的老旧房屋。屋门前是如沟壑般的石子路,屋檐下坐着几位靠小本买卖为生的老人。而老屋、旧路和老人,都见证了老街这些年的沧桑变迁。
还地桥老街呈T字型走向,横向300余米,纵向150余米,三个道口都建有一个楼坊。推开其中一间店铺的木板门,里面开着一家理发店。今年68岁的店老板朱致民说,自己从拜师学艺到以技谋生,就一直在这间稍显幽暗的店铺里。一身手艺、一把手推刀、一块被磨得锃亮的荡刀布,街坊邻里的“顶上工作”全都托给了他。
“还地桥老街最繁华的时期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老街路口的那座桥,曾经是一个水码头,那时水路通畅,不管是细雨霏霏的暮春还是斜阳浅照的冬日,外地小商贩纷纷摇着小船前来做买卖,所以街市很热闹。”朱致民很健谈,他一边做生意,一边跟记者聊起了还地桥老街的故事。
熊冠军今年63岁,在还地桥老街上贩卖杂货。据他回忆,解放前,还地桥老街的商铺约有百余家,其中,粮店、肉店、油坊有十几家,中药铺、饭馆、酒楼近十家。此外,还有木器店、铁匠铺、旅店、茶铺、裁缝铺、棺材(寿材)店等。那时老街上店铺的种类,可以说从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到生老病死,一应俱全。
“整条街上都是熙熙攘攘的人流,有的搭着棚子,支锅灶摆桌凳,做小吃卖茶水,有的牵来畜禽牲口,托着自家种的粮食蔬果来街上贩卖。商贩里不仅有本地人,周围十里八村的人都会赶来,最远的还有从江西赶来的。”回忆起儿时在老街赶集的情景,熊冠军还记忆犹新。
旁边肉铺的雷师傅听了笑着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有一手做扫把的好手艺,逢年过节,父亲都会带着他,挑着六七十把扫把,徒步走三四十里的路来还地桥老街上贩卖,“其实价钱与来村里收购的差不多,但是这里热闹、人多,每次一会儿就卖光了。”
在那之后的数十年里,虽然经历了无数场风雨的洗礼,还地桥老街上的一幢幢房屋依旧挺立着,为住在里面的老街居民们遮风挡雨。徜徉在青石板砖铺就的古道上,聆听着从商铺两旁传来的叫卖声,那一瞬间,时光仿佛悠悠地倒转回了久远的过去。
直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河水截流,水运消失,还地桥老街开始渐渐衰败。同时,由于一些历史原因,还地桥老街两旁的商铺、路口的门楼全都被推倒,现存的老房子大多是在那之后修建的。
踩着凹凸不平的石子路信步闲逛,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陈旧而简陋,老街两边的屋子有些已被挤得歪歪斜斜,以前那些热闹的商铺也有了门可罗雀之感,一家紧挨一家的小摊子依旧在街两旁摆着,似乎摆摊并不是为了买卖,而是在延续多年来的习惯。
对于还地桥老街商业的衰落,在老街上开了几十年糕点铺的吴阿姨有自己的看法。“随着改革开放,政府对全镇进行了重新规划,新的超市、菜市场一个个建起,还地桥的商业中心逐渐从老街转到了别处,现在的居民都不太会去老街购物了。”
春夏秋冬从这里走过,人世沧桑在这里演绎。一条寻常的老街,因岁月流逝有了历史,又从一段段故事中获得了生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