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已是三十年前了。当时是金秋十月,我人生收获的时节。之前,我和三百多有志青年,报考了襄阳市检察机关,经过严格的笔试和面试,包括我在内的四十八名报考者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这个法律监督机关。前一晚,老妈将家里的一个旧军用挎包洗净,并放进了笔记本和钢笔。我背着挎包,带着老妈的嘱咐,来到北街一个院子报道。那天来报道的还有八名同志,跟我一样都是刚从高中毕业的青年。
院子很旧,但幽静。门卫汤师傅用一口的河南话热情地给我指明了单位的位置。我朝前走,忽闻一阵浓郁的香味传来,顺香寻去,只见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矗立在院子的一角。风儿吹动着树叶,顺着风的方向,就能满满地闻到丹桂的香味。闻到丹桂,人会变得神清气爽。
第二天,检察长召集我们开了会。会上谈了检察机关的性质,是对刑事案件的批捕、公诉,经济案件的侦查,渎职侵权案件的查处等,嘱咐我们年轻人要珍惜工作机会,在检察机关建功立业。我认真地将检察长的话一笔一划地记在老妈给我的笔记本上。
我们被要求要尽快进入角色,完成从一个社会青年,到检察官的转变。我被分配在刑检组,负责刑事案件的批准逮捕和审查公诉,由张组长带我。张组长是个从事检察工作多年的女同志,工作起来认真、负责。她手把手地教我怎样去审阅案件卷宗、怎样去提审罪犯。我们赶上了自1983年开始的“严打”“第n次战役”,有大量的流氓、强奸、抢夺、伤害、盗窃等案件,要在规定的诉讼期限内办结。当时办公就在由会议室改造成的简陋的三间办公室里,整个单位有16人,一辆吉普车,外出办案骑的是自行车。提审罪犯的看守所在樊城泰安路,往返一次得半天时间。当提审完罪返回单位时,经常是灰头灰面、饥肠咕咕,但进院一看到丹桂,饥饿、疲劳全消了。
后来,听人说这颗丹桂树龄有四百余年,推算应该是清朝初期种植的,丹桂所属的院落在解放前叫杨家花园,是一个叫杨吉禄的士绅的私家居所。这院落除了种植有这颗丹桂外,还有成片的襄阳花红和傲立寒冬的腊梅。杨吉禄人生鼎盛时期,甲富一方、买田置业、购枪拉丁、武装护院,与地方军政要员往来频繁。想象出出入杨家的尽是身着西装革履、或戎装威武,或油头粉面或旗袍夭夭的人。
丹桂,又名:木犀、桂花;捩花目、木犀科、木犀属常绿乔木,雌雄异株,叶长椭圆形,开橘红色花,香味很浓,树冠圆球形,枝条峭立,紧密度中等。树皮浅灰色,皮孔圆或椭圆形,数量中等,是珍贵的观赏植物。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北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区。花期在每年的9-10月上旬,果期翌年3月。花为名贵香料,并作食品香料。唐白居易《有木诗》曰:“有木名丹桂,四时香馥馥。” 清吴骞《扶风传信录》:“井上碧梧惊叶落,苑间丹桂泻香空。”
丹桂叶繁枝茂,香味浓郁,气质高洁,奉献人间。检察长和张组长经常以丹桂告诫我们年轻干警要学习丹桂的品质,做一个敬业、爱岗、廉洁、奉献的好干警。我们也是按照他们的希望在规范自己的言行。下班后我和同事王生喜欢在三楼楼顶下象棋。我们在丹桂的馨香伴随里,沉浸在象棋的世界里。那颗丹桂的树顶与楼顶般齐,但我们喜爱丹桂,从不从那里摘花。倒是门卫汤婶常摘。她洗干净罐头瓶,装入满满一瓶子桂花。腌制好后,就做桂花米酒。汤家煮桂花米酒的时候,满院弥香。汤婶也会给我们盛上一小盆尝鲜,算是对辛勤办案的检察干警的问候。
多年过去了,当初我们同时参加工作的八名干警,一位因公殉职,一位辞职当了大老板。剩下的六名同志仍坚守在他们深爱的检察岗位上。而检察长、张组长和汤门卫都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那天,我专门去看望检察长等几个老革命的时候,见到了那棵丹桂,它更苍老了,花香更浓郁了。
我时常想起年轻时,检察长和张组长对我的要求。那些要求已成了我多年来的励志铭,激励我去做了一个坚守清贫的检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