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石日报 首席记者 梁坚义 通讯员 向能来) 14日, 阳新县平原村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董事长柯善娥轻点鼠标,“一单”价值万元的“土鸡蛋”销往华中农业大学食堂。
像该合作社一样,平原村60农副产品通过网络销往全国各地,村民们彻底告别了“提篮买卖”。
白沙镇平原村是个农业村,粮油、水果、竹木等农副产品比较丰富。过去,平原村销售农副产品靠村民提着竹篮、挑着担子,走村串户吆喝,卖得最远的也不过阳新县城。
近年来,该村通过土地流转、山地开发,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加工业,做成了金银花、山茶油等16个农副产品,并统一注册了“平原”牌商标。
把农副产品销出去,把乡村游客引进来。村里在黄石农贸市场、村头地边办起了多家直销店,把农副产品销到了黄石。
这还不够。随着光纤技术的进村入户,平原村通过开设“快递”服务点,建立青年创业中心,引进电子商务企业,成立创业基金会,引导村民自建网站、开通微信预订和支付功能,组建QQ群等,把农副产品卖到全国各地。
湖北格蕾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不光销售世界品牌服装,还把村里农副产品挂到了网上销售。创办不到一个月时间,实现农副产品销售额20多万元。
两年前,村民梁月红返乡流转土地50多亩,创办葡萄观光采摘园。今年葡萄挂果,她就提前在网上销售葡萄,以及采摘名额。梁月红高兴地说:“今年的采摘季还没有结束,明年的采摘名额已经卖出去了一部分。”
据了解,今年以来该村农副产品“线上”交易额突破300万元。从“线下”到“线上”,村民“触网”交易农副产品,提升了乡村知名度,带动了创业和就业。该村杨家畈组原来只有几家做油面生意,村民杨敦科、杨敦松通过直销店、网络销售,把油面销往深圳、温州等地。如今,这个组60多户村民家家户户做油面,年产油面3万多公斤。
编后:
“新农村怎么建”、“农产品如何销”、“留守人员怎么办”……当一些地方还被这些“三农”问题困扰时,平原村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
跳开农副产品“触网”思维, 平原村的变化再次告诉我们:农村是一块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正如白沙镇党委委员、平原村支部书记石庚水所言:“互联网时代,如何做好‘三农’工作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