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2760|回复: 0

[魅力阳新] 金龙村“三不”原则留住乡愁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24

主题

311

帖子

443

积分

中士

Rank: 3Rank: 3

积分
443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发表于 湖北省武汉市 2015-8-18 09: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港还是那口港,桥还是那座桥,街道还是那个街道。现如今,水清了、桥洁了、街道干净了……
  8月14日,当村里的退休教师罗克友走进金桥街,围着四周转了一圈,旧时的记忆扑面而至。
  罗克友家住武汉,这次回老家看看,会会亲友。他说:“几年时间,村中的一切虽然都变了,但一切还是那么熟悉。”金龙村党支部书记陈思迪接过话题说:“新农村就是要让群众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享受到实惠。”
  阳新白沙镇金龙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曾是阳新的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是咸宁、黄石的先进单位,有过3届县委书记、5届镇委书记蹲过点的辉煌。
  然而,随着镇域区划的变动,该村却落伍了。村中田地荒芜、山头光秃,村道小巷垃圾成山,14个组还没通水泥路,甚至连村委会到村小学的通村路还是砂石路。
  如何保住这面旗帜,再现昔日辉煌?
  2011年村里召开“诸葛亮会”,鼓励群众代表、党员干部献计献策。选准什么样的突破口以及找准什么样的着力点,金龙村尊重群众意愿,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保留农村乡土的特质,建设新农村。
  2012年该村全面启动了新农村建设,先后修通了3条主要通村公路。接着,乘势而上,修建通组公路、抢修文化礼堂、整修门口塘、治理长乐港……
  “不毁山破石,不斩树拆房,不撵走村民”,这是金龙村建设新农村的“三不”原则。
  江龙组的门口塘废弃多年、小桥破旧不堪,于是有人建议“干脆废弃,重新再来”。但是该村坚守“三不”原则,对门口塘进行清淤、护坡、绿化,对小桥进行加固、美化、还原。如今,该组门口塘又听捶衣声,小桥又现顽童影。村民陈新运高兴地说:“这才叫‘小桥、流水、人家’。”
  14个组的文化礼堂怎么建?村里坚持“保持原貌、不毁古物,不拆房子、不撵走村民”,照原原本本的图纸,用正正规规的施工队,建设期间没有发生一起扯皮拉筋的事情。
  如今,走进该村塘亥组文化礼堂,但见青砖碧瓦,古色书香。村里的退休干部洪汉中是文化礼堂的参与者、见证者,他说:“几乎每一处都是按原风貌改建的,拿不准的时候大伙一起讨论方案,最终都很满意。”
  同样,村里的老街因为破败需要整治,有人建议拆迁扩建。村里排除干扰,实施“路面扩宽、墙体粉刷、洁绿亮美”等工程,不仅没搬迁一家农户,节省了投资,还保持了原貌。
  几年来,该村通过国家项目、一事一议、能人捐赠等,筹措600多万元,修通了14条通组公路,安装了100多盏路灯,改造了14个文化礼堂,4个组进行了村庄整治。
  村委会主任许良顺说:“留得住乡愁,还要群众享受到实惠。”
  金龙村有2000多个山场,其中1800多亩山场是“年头长草年尾烧”。2012年村里大举“进军”山场发展油茶。然而,围绕其余的200多亩山场,大家意见不统一,有人建议把树木砍了种油茶;也有人认为一树一木、一草一花皆为情怀,不应该砍伐。
  最终,还是“三不”原则发挥了作用。“决不能干斩树毁绿的蠢事!”村里留下了这片树木,留下了这片绿色。如今,1800多亩油茶长势喜人,而200多亩生态林也郁郁葱葱。
  一个村如同一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如今,金龙村村庄变美了,产业发展了,越来越多的“乡愁”在这里逐渐落地、生根、发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