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牛镇地处黄石、大冶西南边陲,东依大冶,西通武汉,南接咸宁,北邻鄂州,大金、铁贺两条省道穿镇而过,自古以来五县通衢的区位优势,铸就了金牛悠久的“小汉口”、“金金牛”的美誉。
多年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孕育了金牛老街,也形成了金牛独特的文化,这里历代都是商贸集散地,辐射周边多个乡镇,金牛菜刀、周福益水竹篮、金牛麻花、金牛千张等传统工艺和特色食品更是名扬荆楚。
古时的金牛老街,街道狭窄,街面铺着青石板,光亮平滑。街道两旁的古建筑和商店错落有致,主要街市呈“一”字型,从西向东延伸,分别为西街、正街(东街)、短街、北街,由东街口向南为南街,向北为北街。其中以西街——正街最繁荣,店铺也最多。
当地居民胡爹爹告诉记者,金牛老街因虬川河而繁荣,以前的虬川河可不像现在这么安静,从鄂州到梁子湖,是两地人们的运输通道,从清朝至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运载货物的商船挤满了整个码头。
从古自今,金牛人就善于经商理财,隋唐时,金牛就有了集市贸易。历经岁月的演变,金牛人行商的足迹踏遍全国各地,近现代,湖北的武汉、薪春、浠水、英山、罗田、阳新、咸宁,安徽的安庆、霍山,河南的归德,江西的九江、修水、武宁等城市均有金牛行会“金牛帮”。
一提起金牛,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金牛人特别会做生意,特别“贼”。“在我还小的时候,当时是旧社会,东街、北街、正街最为繁华,人来人往,商品种类繁多,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当地居民姜荣海回忆中说道。
现在连接正街和短街的唯一一座大桥,是当时人来人往,最便利的通道,以前的大桥是木制的,桥上还有凉亭,桥的两边有房子、餐厅、说书的,好不热闹,后来在抗日战争时被日军炸毁和烧光了。
后来,这里的地方绅士组织商铺老板集资建了四五尺宽的水泥桥,桥板上写着“万里通津”,上世纪60年代又进行了改建加宽。上世纪70年代,短街附近建成了马路,汽车更加便利,短街和西街日渐繁荣,而北街和东街则日渐没落。
如今,走进老街,首先看到的不是古老的建筑,而是正在翻新的旧屋,没有看到络绎不绝的商人,而是较为冷清的街道。“历史性的建筑已存留不多,少数留下的古屋也多是在抗日战争后新建的。”胡爹爹不无遗憾地说道。
近些年,虽然老街还是以商贸为主,但镇上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发展,留守老街的大多是些老人、妇女和孩子,老街正日渐失去生命力,不再有络绎不绝的商户,琳琅满目的商品,有的只是老旧的小店以及少量顾客。
走出金牛老街,新街两侧高楼鳞次栉比,车辆川流不息,不少门面的装修气派豪华,充斥着明亮繁华的现代气息。“现在因为汽车站新迁,新街日渐发展繁荣起来成为老街中的最中心。经济重心的不断变迁,其实是随着交通的变化而变化的。”附近居民胡名扬说道。
镜头下,老街、新街承载着时代变迁的缩影,住在老街里的人生活也在不断的变化,从以前的看戏、唱戏(唱汉剧)、庙会(解放以前)、喝茶等,转变成现在的围着老街转一圈,散散步,晚上到广场上跳跳舞。
岁月如歌,那些古老的建筑文明渐渐淡出历史舞台,虬川河的运输功能也在悄然中消逝,面对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这里的母亲河静默地与岁月为伴,见证着金牛镇和老街的发展变迁,守候着千年古镇、全国重点镇的美丽嬗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