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955|回复: 0

[时事评论] 郎溪县的“大冶元素”05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789

主题

1819

帖子

2747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747

IP属地:湖北省

发表于 湖北省 2015-8-19 17: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语言:当地方言被大冶话同化
      郎溪县地处当时吴国,被称为“吴头”,大冶地处当时的楚国,又被称为“楚尾”。因此,这里杂居的人比较多,是个典型移民城市。
当地学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刘庆汉介绍,郎溪移民文化非常浓厚,湖北这边的移民多为随州、黄州(黄石、黄冈)人,主要集中在南丰、陶城、飞鲤、毕桥等地。
“一般语言保留下来的原因是因为居住地移民集中,南漪湖沿岸是大冶人聚居地,所以大冶话在这里得到传承统一。”刘庆汉说道。
“我们这里没有什么本地话,每个村镇随着居住人员的祖籍不同,所说的话也就有所不同,硬要说官方话那就是郎普话(郎溪普通话)。”当地退休历史老师陈绪海说。
郎溪本地人少,湖滨村多为大冶移民,所以从祖辈起说的就是大冶话,跟这边少数的本土人一起居住生活,慢慢的在“大冶人”的熏陶下,他们也就跟着一起说大冶话了。
这么多年过去,当地大冶人方言中的“父亲”、“母亲”等发音还是和大冶老家一样,就连无意中说起的“热(wò)水”一词也让大家深深回味。
随着捕鱼经济和茶场生意的下滑,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普通话成了他们的常用语言。 “现在湖滨村会说大冶话的人占一大半,老年人都会说会听,年轻一代会说的非常少。也许再过两代人,大冶话也将被普通话所取代。”采访中,陈绪海惋惜地说道。
饮食:印子耙成过年必备食品
      刘庆汉告诉记者,一个地区的祭风俗、民俗文化深受移民影响,因此,郎溪县过年过节方式种类也很多,其中许多是移民保留和带来的风俗习惯。
早在30年前,印子耙是这里的特色美食,每年腊月二十几,家家户户都会淘米、洗米做印子耙,过年时给大家吃。
后来,随着温州一带年糕的涌入,这种寓意为“一年比一年高”的特色小吃,很快占领当地市场,并沿袭至今。
“虽然大多数家庭开始食用年糕,但印子耙并没有在这里消失。”据罗高干介绍,每逢过年时,许多老年人还保留着制作印子耙的习惯。
说话间,罗高干的老伴返回家中,翻出存放起来的粑印。这款老式粑印,四周棱角已经磨平,但图案仍然非常清晰,上面还沾有已经风干的白色米粉。
除了印子耙,这里的村民也制作高粱粑。起初,迁徙过来的村民种植少量高粱,每年置办年货时,再将这些高粱制成高粱粑。
在当地,糍粑也是过年必备之食品。将蒸熟的糯米倒进石头捣器中,几位身强力壮的小伙子用木棒揉打,直至所有糯米捣成团。
虽然本地人喜欢吃欢喜团、蒸糕,迎婚嫁娶一样都不少,但印子耙、高粱粑、糍粑、藕圆子、鱼丸子、豆腐丸子……这些大冶特色美食,在郎溪县也再寻常不过。
风俗:当地曾专门举办龙舟赛
      郎溪县志记载,湖北人的小除夕为腊月二十四日,少数人家为腊月二十五日。年三十,家家户户祭祖敬神,湖北人供奉“天地君亲师位”,民国后少数人家改为“天地国亲师位”。
祭祀方面,湖北人较为隆重,除“三牲”外,供桌中央供“全猪”,即猪头、猪尾加上4蹄象征一条猪。供饭12碗,奠酒。红蜡烛一对,菜油灯3盏,6炉香,烧化纸钱。
从除夕起至初二止,连烧三整夜香,点长明灯。祭祖之后吃年夜饭,必备肉圆子和鱼,意为“合家团圆,年年有余。”除夕夜里,这里也会打锣鼓架子(大冶又称为“游鼓锣”)。
刘庆汉介绍,当地传统习俗是跳五猖和小马灯,但当地大冶人会玩龙灯、狮子灯,在端午节的时候还会赛龙舟。
飞鲤镇湖滨村支部书记李祥贤祖籍大冶,他告诉记者,以前他们镇里还经常举办龙舟大赛,后来因为年轻人外出务工才搁浅。
在郎溪县新建的规划展示馆里,大头狮子、花树老龙灯等传统习俗都张贴上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参观市民展示其基本情况。
俗话说,入乡随俗,在郎溪县,许多风俗习惯不是同化就是被同化,彼此相互影响、借鉴和学习。“哪个好就用哪个,没有统一的一种形式和方式。”陈绪海说,红白喜事方面尤为明显,两地叠加成一种现代新型方式。
通婚:一条街十几个大冶媳妇
      在郎溪,很多家族与大冶老家之间保持密切联系,汪、王、罗、卫也成为从大冶迁徙来的四大姓氏,他们中有人常年往返大冶,有的隔代来回迁徙,有不少人在大冶、黄石工作,也有不少人两地通婚。
湖滨村卫才玉一家就属于隔代迁徙,一代人在郎溪生活,一代人在黄石、大冶生活,就连他们兄弟五人中四人在湖滨村的房子都是连在一起的,显示其家族的亲密性。
据卫才玉介绍,他家的户口本都是黄石的,黄石房子即将交房,到时他们又将搬回黄石生活。“大女儿也是在黄石长大的,读到高中才回的郎溪,现在嫁到郎溪。”卫才玉说。
卫才玉的弟弟卫才金是南漪湖畔一家餐厅老板,19岁那年他去汪仁镇走亲戚,当时黄石港码头繁华,搬运活多工资高,他便留下来当了一名搬运工,后来一直留在黄石工作,直到三年前才回到郎溪。
今年38岁的吴好尔是汪仁镇章畈村吴德杨湾人,1997年远嫁到这里,现在是两个孩子的母亲。郎溪当地大冶人去汪仁镇走亲戚,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丈夫,在这边生活的18年里,她感觉跟家里一样。
“在居住的这条街上就有十几个大冶媳妇。”谈及湖滨村的大冶媳妇现象,吴好尔说,在她那个年代是一窝蜂,现在也还有不少,大家在一起,没有老家和当地之分。
(特别致谢:郎溪县档案局及湖滨村村民夏宝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