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 记者 麻殷图)今年,棚户区改造被列为黄石“一号民生工程”。各社区工作人员的拆迁工作也积极推进着。此外,不少拆迁户也加入了政策推广队伍中。
43岁的黄焱发,和另外几位桃园村居民,志愿到社区拆迁指挥部帮忙宣传政策。
田园社区书记袁晓梅说:“社区干部也是居民,与居民沟通就像邻居间聊天讨论一样,把利弊一分析,老百姓清楚了也就都支持了,甚至还主动志愿加入我们的工作中来。”
来拆迁指挥部帮忙前,不少居民对拆迁工作并不放心。黄焱发就曾纠结了5年。老房子在社区沿山一带,“我对老房子很满意。”黄焱发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老房子的装修到完善,都凝聚了一家人的心血。因为村里多为私房,很多还都有院子,“就跟名字‘桃园村’一样,很漂亮。”
然而,沿山位置的自然安全问题,附近工厂的建设开发,令当地居民头疼。奔走沟通,黄焱发足足花了5年时间。今年,正在大力提倡货币安置政策,黄焱发最终选择货币安置。
黄焱发说,货币安置给了他更多的选择,“我家小孩在黄石港读书,我可以去黄石港那边安家。”
对于换个新环境,他的看法是:“老房子大家的确住了很多年,但是安全第一,还是得换个地方。”他的想法,和当地很多居民都达成了共识。
桃园村棚改区,91岁的黄朝凤从小在这里长大,几间旧砖房住了一辈子。
子女在外奔波忙碌时,大部分时间,老人都靠左邻右舍照顾。听说要搬走,黄朝凤倒是挺赞成:“这里一到雨天,小雨就小漏大雨就大漏。”
正屋旁有间矮偏房,目前已经基本废置,黄朝凤只要进去,附近邻居就会劝她出来,担心她的安全。“我要是搬走了,你们要去看我呀。”黄朝凤说。要说留恋,她不牵挂一砖一瓦,倒是左邻右舍平日的照顾、社区偶尔的探望让老人心里很感激,她夸个不停。
跟黄朝凤类似,年过八旬的洪凤琴也做好了换新家的准备。洪凤琴是工厂职工,有单位住房,上世纪70年代末,家里人最多的时候有8口人,只得又搭建了一处私房。多年后,公房或者私房,都上了年数,安全性已经不再令人放心。
居民范学荣说,1998年的大水,让一家人从大冶湖搬迁到了这里,也有了间私房。不过这终归只是暂时的。棚户区改造,能够改变大家的居住环境,令大伙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