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5845|回复: 1

[灌水杂淡] 湖北记者前往安徽宣城郎溪县实地探访——600多公里外的...

  [复制链接]
来自
福建
精华
0

25

主题

64

帖子

150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150
QQ

IP属地:福建省福州市

发表于 福建省福州市 2015-8-21 11:3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湖北记者前往安徽宣城郎溪县实地探访——600多公里外的另一座“大冶城”!
http://www.langxi.org/thread-953621-1-1.html
(出处: 郎溪论坛)


湖北记者前往安徽宣城郎溪县实地探访——600多公里外的另一座“大冶城”!

导读

   大冶市中华谱牒研究会副秘书长柏波通过多年研究、走访发现,太平天国时期,曾经有湖北人下江南的一次大迁徙,当时大冶几千人到安徽宣城一带定居。他认为,至今约有30万大冶人聚居于此。为一探究竟,本报特派记者前往600多公里之外的安徽宣城市郎溪县实地探访——


安徽郎溪县,距离大冶600多公里,这里的南漪湖和大冶湖一样,一头连着长江,一头接着县城,丰富的水域资源,为当地村民提供充足的生活条件。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为这些水域资源,两个城市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史料记载,太平天国时期,大冶人或顺江而下,或徒步而行,来到这里繁衍生息。

据初步估算,在郎溪县祖籍大冶人占六七成左右,他们成为当地最主要的外来人口。一百多年来,他们乡音不改,生活习惯、传统习俗都深深烙上大冶元素,他们深知自己的根在大冶。


郎溪保留大冶乡音

郎溪县,中国绿茶之乡,隶属于安徽省宣城市,古称建平,建县于北宋端拱元年(公元988年)。地处安徽省东南边陲,长江三角洲西缘,皖、苏、浙三省交界处,素有“三省通衢”之称,区位优越。

8月11日,在当地热心村民夏宝清带领下,记者一行来到朗溪县飞鲤镇湖滨村。刚下车,听说是大冶老家来的客人,热心的村民纷纷上前打招呼,让人意外的是,这里的人说的都是大冶话,让记者倍感亲切。



采访过程中,不管走到哪里,不管跟谁聊天,大家都直接用大冶话交流,记者感觉像未曾离开大冶一样,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许多当地村民所使用的也是大冶话,甚至有些村民不会说当地话。

今年72年的徐均海是地地道道的郎溪人。他与祖籍大冶人陈绪河是邻居。采访过程中,他一直认真地听着,时不时说出几句大冶话,如果不是他自己介绍,我们也没想到,一个本地人居然只会说大冶话。

期间,很多村民无论祖籍大冶还是本地人听到记者是从大冶来的,都笑着说,“湖北客来了”、“我们这里很多湖北人”(当地人把祖籍大冶的村民统称为湖北人),说话跟你们一样。


史料记载大冶元素

据郎溪县志记载,清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军与清兵在县境内进行过多次战斗,在涛城、白茅岭一带的两次激战中打死1万多人。咸丰十年(1860年)三月,太平军占领县境,建立政权。

同治二年(1863年)十月,叛徒投敌降清,清兵进城后大肆屠杀,血洗建平,此后许多无辜百姓被杀。由于连年战争,加上天灾与瘟疫,这里大量人口伤亡,幸存者不及十分之一,田地荒芜,人口凋零。

同治四年(1865年)全县仅存5300户,总人口10855人,总督与巡抚衙门张榜出示于湖北、河南等地找来客农耕种,至光绪五年(1879年)全县人口才增至61743人。其中湖北人占十分之四。



郎溪县飞鲤镇湖滨村是祖籍大冶人较为集中的地方。记者走访该村多名七旬以上的老人了解到,这里说的湖北人大多指的是大冶人。据他们介绍,迁徙始于太平天国时期,而且是分批次迁入,多数家族在郎溪定居都有110—140年的历史,已成为了地地道道的郎溪人。

在史料记载的郎溪名人录中,大冶人李同洲系江西苏区特派员,1930年8月组织发动“姚村暴动”,1930年10月,遭国民党反动派军队逮捕,壮烈牺牲。2014年5月,经安徽省民政厅批复,追认为烈士。


习惯沿湖而居

据当地学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刘庆汉介绍,除了迁入年份有所区别以外,迁入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人以陆路的方式来到郎溪,有的人是走水路来到郎溪,但离乡原因大都相似:因为当年大冶人口太多,田地太少,在家吃不饱饭,只有外出谋生存。

现年83岁的罗高干祖籍大冶汪仁,他们家族迁来郎溪已有110多年了。罗高干告诉记者,他在小时候就听长辈们说,其父亲在他3岁的时候被爷爷用扁担挑着一路乞讨来到这里。



问及祖辈迁徙郎溪的原因,罗高干说,当时家里穷,村里人口多,土地比较少,1人只能分到3分田,就在这个时候,郎溪那边有个姨奶奶写信让他们过来,在信中告知我们这边人少地多生活好。

64岁的龙纯明也是祖籍大冶,家里祖祖辈辈都以捕鱼为生,他告诉记者,他们家族是在昌字辈的时候分支到郎溪的。“祖祖辈辈在黄金湖生活,后来划船来到郎溪的南漪湖,发现这里生活条件和大冶相似,便选择在这里定居了下来。”



今年65岁的陈绪海是当地退休历史老师,他告诉记者,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里的大冶人大多都是从大冶湖沿岸汪仁镇、河口镇迁徙过来,一直以来都延续着沿湖而居的生活习惯,并在郎溪县飞鲤镇南漪湖边定居下来。

据陈绪海介绍,飞鲤镇湖滨村大冶人就占到60%至70%,邻村黄香村也有2000多大冶村民。此外,沿南漪湖分布的毕桥镇、宣城区、南湖镇也主要是大冶人居住,彼此之间交流的也都是大冶话。


家族之间往来密切

记者通过多名村民口中了解到,一直以来,他们和大冶的老家人联系比较密切,双方常常走动。就在记者来到郎溪的前一天,还有罗姓大冶的亲戚去南京玩,顺便来郎溪探望罗高干一家。      

随着时代的发展,通讯方式也随着变迁,从最开始的书信来往,到后来的电报和如今的电话、手机、网络。许许多多人像罗高干那样,靠着现代通讯工具相互通联,互致问候。不过,也有不少村民回大冶老家看看。



陈绪海说,到他这辈已经是第五代人定居于此了,他还记得1974年的时候,父亲临终前跟他嘱咐,说自己50年都没有回过老家,希望他到时候可以回去看看,也理清一下家族之间的关系。

凭着父亲记忆中的一个名字,陈绪海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写了一封寄至大冶。“我还记得地址上写的是大冶县猫子头,没曾想第一封信就幸运的有了回音,老家人还寄来了照片,我回去时就是凭着照片相认的。”回忆起第一次回老家的情形,陈绪海仍难掩心中的激动。

上世纪70年代后期,罗高干第一次回到大冶老家。“当时我带了茶叶、大红枣,堂哥带我玩了两天,在黄石大冶周围看了看,回来时还带了黄石港饼。”罗爹爹说,这些年他前后回去5次,一般从芜湖坐船逆江而上,两天一夜才能抵达黄石港。

直到90年代后,因为年纪大了眼睛不好的原因,罗高干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了。但是至今也持续着电话问候的习惯,逢年过节时双方都会打电话联系。如今,子女之间也相互交往着,罗爹爹的大儿子还回过大冶。

问及回老家的原因时,多数人都表示,不管身在何方,根始终在大冶,这祖辈父辈的心愿,也是他们的使命。过去因为交通不便,祖辈未能回家看看,作为年轻一辈回去也是了却他们的心愿。


语言:当地方言被大冶话同化

郎溪县地处当时吴国,被称为“吴头”,大冶地处当时的楚国,又被称为“楚尾”。因此,这里杂居的人比较多,是个典型移民城市。

当地学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刘庆汉介绍,郎溪移民文化非常浓厚,湖北这边的移民多为随州、黄州(黄石、黄冈)人,主要集中在南丰、陶城、飞鲤、毕桥等地。

“一般语言保留下来的原因是因为居住地移民集中,南漪湖沿岸是大冶人聚居地,所以大冶话在这里得到传承统一。”刘庆汉说道。



“我们这里没有什么本地话,每个村镇随着居住人员的祖籍不同,所说的话也就有所不同,硬要说官方话那就是郎普话(郎溪普通话)。”当地退休历史老师陈绪海说。

郎溪本地人少,湖滨村多为大冶移民,所以从祖辈起说的就是大冶话,跟这边少数的本土人一起居住生活,慢慢的在“大冶人”的熏陶下,他们也就跟着一起说大冶话了。

这么多年过去,当地大冶人方言中的“父亲”、“母亲”等发音还是和大冶老家一样,就连无意中说起的“热(wò)水”一词也让大家深深回味。

随着捕鱼经济和茶场生意的下滑,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普通话成了他们的常用语言。 “现在湖滨村会说大冶话的人占一大半,老年人都会说会听,年轻一代会说的非常少。也许再过两代人,大冶话也将被普通话所取代。”采访中,陈绪海惋惜地说道。


饮食:印子耙成过年必备食品

刘庆汉告诉记者,一个地区的祭风俗、民俗文化深受移民影响,因此,郎溪县过年过节方式种类也很多,其中许多是移民保留和带来的风俗习惯。

早在30年前,印子耙是这里的特色美食,每年腊月二十几,家家户户都会淘米、洗米做印子耙,过年时给大家吃。

后来,随着温州一带年糕的涌入,这种寓意为“一年比一年高”的特色小吃,很快占领当地市场,并沿袭至今。


化解大冶人民心结,给大冶人一粒定心丸,底线是不让‘湖北大冶’这四个字消失!这样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1

1631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积分
18158

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 2015-8-23 00:4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哟,很棒啊
永护我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