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贵宾
   
- 积分
- 8146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
本报记者 柯珊
蜀汉张飞庙的搬迁、盛唐鹳雀楼的重建、仿清禅源寺的修复……大冶作为中国"古建之乡",培养出了一大批古建行业的精英,走遍神州,到处都留有大冶古建人开疆拓土的辛勤足迹。
那么,大冶古建发源于何处?这背后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呢?近日,记者深入"古建之乡"殷祖镇实地探访,试图揭开背后的神秘面纱。
将文化与技艺相融 在荆楚大地崭露头角
殷祖是大冶古建的发祥地,民间自古就有从事园林古建设计与施工的传统,有着深厚的传统建筑文化,还拥有一大批专业技术工匠。
建国初,保安镇尹解元村尹献明、尹本秀曾赴京参加中国历史博物馆建设,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大冶民间工匠高超的工艺技术水平;1958年,殷祖镇村民罗润屋被选送北京参加人民大会堂的建设,雕琢全国最华丽的建筑舞台。
聪慧的大冶古建人不仅从传统文化碎片里寻找灵感,用砖瓦、檐橼、陶土、泥坯、木雕、漆绘,创造出一个个现代古建筑奇迹,还将家乡丰富的钟乳石推进市场,堆砌成无数精美的“假山”,扮靓了一座又一座城市和厂矿企业的园林风景。
从堆假山、建亭阁,到承接园林古建和文物修缮工程,大冶古建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在荆楚建筑市场上一支独秀。
规范化管理成效凸显 大冶古建名声大噪
随着殷祖古建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业务量日益增加,最初散兵游勇式的输出方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1986年,殷祖镇政府把铜矿建筑工程公司中的园林工艺队剥离出来,成立专门的园林古建工艺公司。从此,大冶古建由零星分散向集团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2005年,为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园林古建工艺公司更名为殷祖古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即大家经常说的“殷祖古建”,该企业随后晋升为“国家古建园林一级企业”。
说起大冶古建,就不得不提大冶古建史上的“巨作”:中国四大名楼之一——鹳雀楼的重建,因为这项工程为大冶古建队伍在全国赢得了极大的声誉。
据殷祖古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孙文明回忆,重建鹳雀楼技术要求之高,施工难度之大,居中国四大名楼之首。虽然当时只有二级古建资质,但“殷祖古建”团队接照图纸1:1大样,做出了难度最大的斗拱模型。最终,“殷祖古建”技压群芳,一举中标。鹳雀楼的完美重现,成为大冶古建历史上一个璀璨的篇章。
古建技艺代代传承 金字招牌走出国门
记者了解到,大冶古建人的手艺,大多是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承下来,有的是直系亲属,有的是旁系亲属。但无论是哪种,他们都会毫无保留地将手艺传承给下一代。
随着手艺的薪火相传,大冶古建队伍不断壮大,一大批大冶古建人开始走出家门。从最南端的海南岛到最北边的黑龙江,从沿海的上海到边疆的新疆,他们将大冶古建的名片派发至全国乃至全世界。
据业内人士估计,我市大约有十万古建大军在全国各地跑工程。仅殷祖古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就有近30000名农民工遍布大江南北,承接了一大批旅游风景区、公园、市政广场及寺庙、道观、文物古迹修缮等工程。
近年来,随着“走出去”意识的逐步增强,大冶不少园林古建企业在业务量大的地区开设了分支机构。记者在殷祖古建公司的宣传栏上看到,其中一张照片里有三个俄罗斯人,正在参观殷祖古建并与企业负责人亲密交流。据了解,殷祖古建公司不仅在外省市设有20多个分公司,还挺进了俄罗斯、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将“大冶古建”的金字招牌带出国门。
近日,记者在殷祖镇殷家山边看到,一座象征“中国古建之乡”的地标建筑正在建设中。该地标建成后,势必成为一个对外展示大冶古建文化的靓丽招牌。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