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3
贵宾
   
- 积分
- 5913
IP属地:湖北省鄂州市
|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发布《年宜居城市竞争力前名城市》,湖北省座城市榜上有名。其中,鄂州排名第位,在全省上榜城市中位居第二。取得这一成绩殊为不易。这既是对鄂州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特别是“五城同创”工作的充分肯定,同时也足以表明鄂州百万人民的幸福指数在不断提升。
作为鄂州的主人,我们为我们这座宜居城市而自豪。但我们决不能因此沾沾自喜,要清醒地看到,离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离广大市民的期盼,离先进城市的标准,鄂州尚有不小的差距。我们要敢为人先、敢于担当,争先进位、争创一流,在宜居城市建设和其他各方面勇争第一!
从今天开始,本报推出鄂州宜居城市竞争力系列报道、解读文章、专家访谈,总结成绩,坚定信心;剖析问题,明确方向,进一步凝聚全市上下“坚定信心竞进提质”的共识,在“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过程中作贡献、打头阵,为推动“一改两化”当好急先锋,为创造“鄂州速度、鄂州效率、鄂州标准、鄂州质量”当好排头兵。敬请关注。
宜居城市,我们的家园。
宜居鄂州是视觉的,青山、绿水、蓝天、风格各异的城市建筑,像一曲曲跌宕起伏的华美乐章流淌其间;
宜居鄂州是生态的,每个市民享受自然的美景、便捷畅通的交通、人性化的公共服务和文化设施、相对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内心感受到真实的从容和幸福;
宜居鄂州还是人文的,历史与现实相交融,人与自然共和谐。
当你走进这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这多重美的叠加,更增添了宜居的厚重感。而这一切,规划是前提和基础。
让规划走进百姓生活
建设城市,规划是“龙头”,是第一要素。
“科学的规划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可以说,抓规划就是树形象、抓招商、引项目,抓住了规划这个龙头,就抓住了城市宜居宜业的关键。”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把规划引领提高了新的高度。
在这一站位超前的理念指导下,鄂州的城市规划如同阿拉丁神灯,照亮了科学发展之路。
遵循规划先行的理念,近年来,在“一改两化”的强劲浪潮中,在沿江滨湖八大新区的开放开发中,百万鄂州市民朝着市六次党代会提出的宏伟目标,克难攻坚,砥砺奋进。
大手笔凸现大宜居。在顶层设计上,我市重视“国际视野、国内一流”规划龙头作用,引进广东省城乡规划院编制了鄂州城乡规划(2011———2020),受到了住建部的充分肯定。在市际范围内,充分凸现区域一体化、武鄂同城化的“宽带”效应,实现高速公路、铁路、产业与周边城市的融合对接;在市域范围内,详规和控制性详规凸现城乡统筹、产城融合理念,实现基础设施均等化、公共设施均衡化;在功能区内,明确中心城区与八大新区的特色定位,实现山、水、城、林穿插其间,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组团效应。市委六届七次全会作出决策,梁子湖区全面退出一般工业,全力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综合整治洋澜湖,建设三国吴都风光带,修建南浦虹桥,规划八大新区……这一篇篇力作在如椽巨笔的描绘之下,在1596平方公里的吴都大地上熠熠生辉。
从蓄势谋篇到纲领制定,从生态文明到统筹城乡,从基础设施到民生改善,从城市风貌塑造到城市文化传承,各类规划的制定和出台,描绘了鄂州宜居蓝图,让我们感受到这个城市不可估量的潜力和无穷无尽的魅力,让群众感受到生活在其中的舒适与惬意。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人永远是城市生活的主角。”
建设宜居城市,必须从人的需求入手。
近年来,城市规划部门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在“大手笔”规划的同时,也不乏“细微处”着墨。他们用规划之笔做“加法”———为群众增加公共空间,增加服务设施和服务空间;用规划之笔做“减法”———减少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减少建设容积率,减少城市污染源、污染企业数量。
近几年,我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逐年递增。2015年,全市域市政工程建设计划总投资约143.6亿元。中心城区按照民生优先、重点突出的原则,建设包括道路桥梁、园林绿化、洋澜湖综合治理、公用设施、城市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其中,新增道路交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绿地、停车场、公厕均呈几何级数的增长,有效解决了市民出行难、如厕难、活动空间局促等一系列民生问题。
历经两年时间,我市共推进11个棚户区改造项目,累计争取资金37.14亿元。鄂州大学就是借改造东风、实现校村共赢的典范。作为鄂州市唯一的高等学府,多年来,鄂州大学校内一些散户居民生活其中,严重影响了校园的环境和形象。通过棚户区改造,对散户居民进行彻底的拆迁安置,让鄂州大学旧貌换新颜。
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公共设施的增加,大大增加了城市的宜居指数。
一个宜居的城市,规划制定还要充分尊重民意,要让百姓有话语权。这样,才能让规划真正走入百姓生活,走进市民心中。
去年底,橘园生态园正式对市民开放。园内绿草茵茵,设施齐全,成为居民休闲健身娱乐的好场所。每天,有近2000多居民在这里,乘凉、跳舞、健身、打腰鼓……乐在其中。
然而鲜有人知道,建这个生态游园是市委市政府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写入规划的。可由于资金的原因,迟迟未能动工。曾经是很多商人梦寐以求的黄金宝地。如果卖了这块地,将为全市创收很大一笔。可市委、市政府没有因为缺钱而放弃这项惠民工程,“这块地不能卖!”并坚持了规划的刚性约束。
如今,享受着广场休闲的居民们,不会忘记市委市政府这项惠及于民的正确决策。
用老百姓的话说,鄂州将城市规划做到了群众的心坎上。做深做细有空间可塑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回眸历史,我们不难领略城市规划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近几年,我市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城区”、“湖北省小康城市”、“湖北省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城市范例奖”……一顶顶桂冠的背后,无不凝聚着市委、市政府决策层和规划工作者们前瞻的智慧和无私的奉献。
规划是建设的先导。规划对于城市的建设发展可圈可点。
我市规划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将规划做深做细仍有空间可塑。赶超先进城市还有差距,离市委、市政府的目标还有距离,离市民的期盼和要求还有距离。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老旧城区人口居住密度过大。如绿地占有率过低,休闲空间有限、排水管网密度过低、采光通风不好,等等,一些公共服务设施不能满足宜居要求。
基础设施建设配套不完善。一些镇村、社区、小区存在断头路,路网、气网、电信网延伸不够。
环境污染不同程度的存在。随着主城区面积的不断拓展,原来一些城郊型企业慢慢位于城中,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给居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历史文化特色不够明显。历史遗存较少,不能满足市民对三国文化、吴都文化的需求。
建筑水平偏低。现有的建筑风格、建筑水平不能满足市民日益提升的生活质量需求。期待“龙头”更有生命力
如何在日益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中进行科学的城市规划?最关键的,就是“以人为本”,只有这样的城市规划才能造福人民,才有生命力。市规划局领导如是认为。
大而言之,就是要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与公共政策属性,加强各项规划对接与协调,以鄂州城乡总体规划为依据,以近期建设规划与年度实施计划为平台,合理控制人口与用地规模,构建合理有序的城乡空间布局,加紧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城中村改造、绿地景观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类与环境建设相关联的专项规划和修建性规划的编制。
小而言之,就是坚持“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原则,不贪大求洋,不盲目扩大城市骨架,让城市更精致、更宜居、更有活力。
秉承这一精神指引,下一步我市规划引领宜居城市发展的方向何在?
加大重点项目的规划布点。规划建设群众热切期盼的民心工程,如市民中心、鄂州大剧院、体育中心、科技馆、规划馆等,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功能。
研究制定生态绿色建筑、生态小区的标准。抓紧制定出台全市生态绿色建筑、生态小区的建设标准,进一步提升城市宜居品位和档次。率先在葛店开发区、红莲湖新区、梧桐湖新区推进实施。
加强重点项目超前规划。抓紧鄂州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申报的试点,抓紧梁子湖生态文明示范区、顺丰国际枢纽项目规划的国际招标。高标准、人性化设计火车站商圈、迎宾大道南互通周边区域。
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注重城市历史文化的传承及街道的整体城市设计,力求体现城市空间和城市风貌的品质与文化得到流露和彰显。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加速推进凤凰大桥的建设,打通城市的内循环,完善城市路网格局,缓解城东市民出行压力。
注重房地产项目与社区配套。实现全市社区物业管理中心、社区活动中心全覆盖,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