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湖北省 2015-9-1 09:2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阜山、景山、荆山这一串与荆楚历史文化有关联的山名,均为神农架东南部。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发生过民族战争,争疆立国,楚国并吞了原来许多部落方国,发生在荆山一带的动人故事莫过于卞和抱璞献楚王而失去双脚的事迹记述,这被后人称之为“和氏壁”千古之谜。
南漳方志载,和氏壁产于斯地,有“取印岩”为证;保康志载,荆山在保康境内,璞玉的于荆山之下,卞和献玉在南漳,有关山王(玉)道峡,有“抱玉岩”为证,遗址为凭,况且卞和墓还在保康县城内,占地一亩,至今尚存。璞玉出产地之争莫衷一是。
上世纪八十年代,湖北著名地质矿产及宝玉研究专家郝用威的一篇《和氏璧探源》论文在一架地质刊物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和氏璧原产于神农架板仓坪!他的证据是:他经过多年野外考察,以矿物的标本为据,他亲自在各省凡名荆山的山地勘察期岩基和矿苗得出结论,均无产生璞玉的基础,多为石灰岩。而在神农架主峰北侧的板仓坪,却意外地发现了拉长石岩基,并取回标本打磨抛光后,却为一块“美玉”(样品失于文革抄家时)。对此他还作了历史考察,如景山与神农架相连,并举例五代时道士文人杜光庭在房县西南发现过一种叫“月光石”的疑为和氏璧。与郝用威论证的板仓坪方位相合(今板仓乡愿为房县的西乡)。并认为卞和所得的璞玉是自南河上游搬运至下游的(南河发源于神农架主峰东麓),与房县的青凤河(漳水上游)属于汉江。郝用威以矿石标本为据,(最近他还在文中说神农架还有墨玉和碧玉)。但他还没有最后证实和氏壁就是板仓的“月光石”。因为和氏璧被秦始皇制了玉玺,迷失已久,也失去了相参照对比的标本。谁知道和氏璧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古书记载被神秘化了,无法考证事物的本来面貌。和氏璧之谜仍困惑着许多学者,千古之谜仍然待揭。郝用威的功绩在于敢于突破历史定论,以唯物的实践论,以地史结构为依据,用矿石标本作证据,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