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 刘婧 文/摄
昨日,是本报记者再赴郎溪探秘探景第二天。当天,记者一行实地走访了郎溪县毕桥镇长河新村,继续探访散落在南漪湖畔毕桥镇的“大冶城”;走进石佛山天子湖风景区,勘探景点规划“探亲寻祖游”线路;收集当地地方志等部门相关意见,了解更多郎溪县的“大冶元素”。
正在形成中的徽派建筑群
说到安徽,就不得不提及他们著名的徽派建筑。徽派建筑是汉族传统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中外建筑大师所推崇。
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在梁的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
郎溪县毕桥镇地处南漪湖畔,和飞鲤镇湖滨村遥遥相望,也是祖籍大冶人比较集中的地方。昨日,我们一行走进该镇长河新村,远远就看到沿街而建的徽派建筑,就连村委会办公楼也是徽派建筑,看上去别有一番风味。
据村委会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徽派建筑的房屋是去年完工的,是村里现在的标志性建筑。不过,这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徽派建筑,是结合了现代技术更符合现在审美的新建徽派建筑,最主要的青砖、绿瓦、马头墙等元素都保留了下来。
在郎溪,以前的徽派建筑都是四合院的形式,现在没有这么复杂,基本是单门独户。徽派建筑融汉族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为了给村民们提供一个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结合国家和省里提出的要求,毕桥镇把徽派建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部分。如今,统一的建筑,看起来整齐划一又舒服漂亮,成为村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虽然目前只有长河新村沿路房屋呈徽派建筑,但根据总体规划,所有的房屋都会按照这样的模式去做,变成成片式、集群化的徽派建筑。一眼望去,连排成片的徽派村落将犹如一幅泼墨山水画,震撼人心。
大冶阳新两地曾在这里融合
毕桥镇和飞鲤镇一样。100多年前,许多大冶人通过水路、陆路过来的方式迁徙而来,沿湖而居,并在这里繁衍生息。
不一样的是,飞鲤镇湖滨村村民的语言基本与大冶话一致,而长河新村的村民所说的大冶话中夹杂着一丝的阳新话。
毕桥镇邱村(现在邱村合并到长河新村)中湖北人很多,其中最多的要数大冶、阳新人。一百多年来,大冶阳新人相互通婚、结亲,变成一家人。
多年来,大家相互影响,最后导致发音的综合,因此,现在还在世的长辈们所说的话还是大冶话,但整体上带了一些阳新的口音。
“我今年68岁,祖籍阳新,老太太辈下江南之后在邱村定居,一住就是8代人,太太辈还是说的正宗阳新话,到了父亲那辈说的就是兴国话(当地人统称大冶阳新这类的口音为兴国话)。”樊木兰说道。
父亲不会说正宗的阳新话,樊木兰就更不会说了,因为她的丈夫黄开富祖籍是大冶还地桥的,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她就随丈夫家讲着更偏大冶话一点的口音,不过也能听出一些些阳新音调。
“黄姓是邱村的大姓,但跟老家这边有联系的只有我家一家,以我所知,其他家好像都没有跟大冶老家那边取得联系。”黄开富的儿子黄泰明说,在大冶还地桥,他堂兄弟还在,2008年的时候他还回去拿新的家谱回来。
说到联系,邱村这边又跟湖滨村有所区别,湖滨那边有人回大冶主动认祖,也有大冶那边下来探亲,而邱村只有大冶那边下来找的,他们几乎都没有主动回去。究其原因,是因为世代相隔太远,很多知道历史的老人家都不在了。
晚辈们又忙于生活,分身乏术,慢慢的,也就没有那种想追根溯源的念头了,再加上年轻一代对于这种认知的淡薄,就更加没有联系了。就连黄开富一家也是二三十年前,大冶老家开字辈的族人听说有这回事,才带着家谱一家一家地找来的。
两地史志部门约定实地考察
近日,记者从大冶史志办得知,他们已电话联系了郎溪县地方志办,双方口头上大致约定,可能于9月底来郎溪做相关的考察。
昨日,记者来到郎溪县地方志办采访,对方表示确有接到大冶史志办初步的电话联系,由于双方近期都很忙,所以大冶史志办过来的确切时间还没有定下来。
“电话中,他们告知想来郎溪这边看看,做些相关调查以及查阅相关文字资料,希望我们这边到时候可以配合一下相关工作,到时候再正式发文。”地方志办负责人说道。
郎溪县地方志办负责人也表示,这毕竟是个好事,只要能配合的他们都会尽量配合,但家谱收集并不完善,资料很少,可能唯一比较齐全的资料就是郎溪县志。
同时,该负责人也表示,目前因人手不足、资金不多等原因,一起合作的可能性不高,建议大冶政府能够跟当地县政府沟通,这样他们两地的官方互动会更顺畅。
不过,作为兄弟单位之间的的交流,郎溪县地方志办负责人表示非常欢迎,觉得这个是有意义的事情。
在跟今日郎溪报社、郎溪论坛的相关负责人的联系中,他们对本报的相关报道纷纷点赞,并第一时间关注了本报官方微信,表示会继续关注本报后续报道,做好“寻亲探祖游”的相关报道。
郎溪论坛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在他们的论坛上转载本报相关报道后,引起了郎溪当地人的很大关注,成为近期很热的帖子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