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黑胡楚夫 于 2015-9-2 18:35 编辑
为了这片天地 我将继续耕耘 ——在东楚读书会和磁湖天下读书会上的发言 洪登亮 这里是一片广阔的天地,蓝天、白云、河流、山村…..这里是吴头楚尾的鄂赣大门,大江东下,古道纵横;这里是青铜故里,商铜铙的出土地,作为金戈铁马的古战场信物,承载着矿冶文化于此发轫的信息;这里的农耕文化底蕴深厚,古村星罗棋布,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遗迹与诗文……这就是富川阳新。 我是一个生于斯,长于斯,又食禄于斯的一个土著人。 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之于我极富乡情。 于是,我十年前写了《走遍阳新》,今年又出版了《幸福的味道》。 有人说,作家是耕耘于田野的孺子牛。我特别赞成这种比喻。力田的耕牛是不计报酬的,它吃的是草,付出的是力,从来没有享受人间的特殊照顾,而默默奉献人间的是毕生功力。力砚的孺子牛也是行走于田野的,他们可能并不是肩负着犁耙,但他们须要熟悉民间,熟悉田野,这种熟悉是语言的熟悉、生活的熟悉、思想的熟悉和习惯的熟悉。我认为这种熟悉的过程既是虚心学习的过程,也是潜心研究的过程,亦还是静心思考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也便是他们耕耘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的人尊重传统,推陈出新;也有的人另辟蹊径,改革创新。但不管怎样,耕耘是必不可少的。 耕耘是要付出的。孺子牛的耕耘亦不例外。而且这种痛苦的付出既有体力方面的,更有脑力方面的。依我看来,体力方面的付出,可能侧重于在生活的田野中间去发现美,而脑力方面的付出,则要侧重于在思维创作中去塑造美。 大家都说,美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它一定与真和善同存而又同行。我认为这一点都不假。我始终觉得田野中存在的生产与生活,便是一种真实的反应,而存在于田野中间千百年弘扬不弃的东西,就是一种善的力量作精魂。当然,今日的田野不再是狭义的田野,它应该包括都市生活在内的一切人类活动。 阳新是一个文化的富矿区,除却其原有的人文资源与自然的风物之外,当下的生活亦是丰富多彩的。固此,为了这片天地,我将继续耕耘! 2015年8月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