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3195|回复: 0

荆门县知青下乡回忆录

[复制链接]
来自
福建
精华
0

28

主题

49

帖子

85

积分

下士

Rank: 2

积分
85

IP属地:福建省福州市

发表于 福建省福州市 2015-9-5 16: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南瓜花 于 2015-9-5 20:59 编辑

下乡小记
梅运发

      一九六八年的除夕,曾集街上家家上春联,放鞭炮,热热闹闹,洋溢着一派祥和喜庆的节日气氛。
      在曾集街西南边的王家岭,是民主大队第一生产队。这个队的长堰背上有一排坐北朝南的草房子,是干打垒的土墙,这就是生产队的中心仓库和文化室。在仓库的西边有同样是干打垒土墙,盖着小瓦的三间房子,就是为武汉的学生娃子们做的住房,第一生产大队知青点。说是三间,实为四间,在左侧拖下去一间作为厨房,房子的大间居中。除夕了,门上贴着知青自己作的对联。上联:忆往昔,岁月峥嵘,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下联:看今朝,道路崎岖,凭一颗红心激流勇进。横批:欢度春节。
       这是武汉知识青年们到农村过的第一个除夕。第二天明天就是初一了,按照生产队的统一安排,全队男社员集中给每家每户拜年,女社员则在家烧火做饭,因为初一早中晚三餐每家每户都要接待几个人吃饭。作为知青点的七个人,算一户,也是要接待的。集体大拜年从知青这户开始。首先祝毛主席万寿无疆、三鞠躬、背毛主席语录,接着发大公鸡的香烟,喝茶。知青们很好客,和社员们很融洽,有说有笑,之后就转到另一家去了。
        当时生活很艰苦,特别是物质缺乏。年关物资:大公鸡的香烟一户三包、火柴一封、酒(矿石酒)两斤、糖三斤。知识青年作为一户,也没有多给。粮食按多劳多得,即按每天、每月、每年出工的工分分粮。一般农户,两个劳力,七八个小孩子的,属于家大口阔的家庭,粮食根本不够吃。知识青年刚来,农活不会干,工分就少。男劳力每天十分,女劳力每天九分。知识青年男的八分,女的七分,但干活是同样的。由于农活不熟套,工分拿的少,但他们没有怨言,一个人管一个人,口粮还是够吃的。
       在插秧的季节里,知青“秀才”闻立玮经常打着赤膊干活,身上因心脏病开过刀,刀疤一尺多长,但是每天坚持挑秧。当时是水田秧,插秧时先把秧苗扯起来,扎成一个一个的秧把子,接着用秧架子挑到大田里,均匀地丢到田里,妇女们就弯腰一兜一兜地插到田里。插秧季节,春雨绵绵,田里是泥,路上也是泥,穿着雨衣,一步一滑艰难地前行。一担秧连泥带水也是一百多斤,挑在肩上,步履艰难,东一脚西一脚,脚上时常有扎刺或被瓦砾划破脚的危险。遇上雨后晴天,路上的泥巴很快晒硬,变成了硬的土块,像刀一样在脚板顶着,加上一百多斤的担子,头顶太阳的暴晒,多么艰难。然而闻立玮没有怨言、没有退缩。一天的劳动结束,全身像散了架,肩上的皮被扁担磨破了,出了血。这天晚上,大队主任肖纯榜来看望知青们,叫闻立玮第二天不挑秧了,他乐呵呵地说道:“吃点苦不要紧。”第二天,天刚亮,他又扛上扁担下田挑秧了。
      早春之时是抢插早稻秧的最好季节。虽然有明媚的阳光,可在水田里,泥水还是很凉的,尤其是泥巴深的冲田里,刺骨的冷水让那些贫下中农都感到吃不消。然而,在插秧的人群中,有赵波、卢曼霞、郭亚丽这三个武汉的女学生,同样在扯秧、插秧。她们刚下水田时,在水田里站不稳,走不动,还要忍着冷水的浸泡,蚂蝗的叮咬,风吹雨打,阳光暴晒。她们没有皱过眉,没有叫过累,仍然和大妈、婶子、大姐们有说有笑,听大妈教她们如何扯秧、扎秧、插秧,听婶子教她们如何把秧插正,根部不弯曲,听大姐教她们如何分秧、插秧速度快,行子直。她们虚心好学,每天乐呵呵的。听大姐们一边插秧一边唱着田歌《花闹叶》,看大叔们赶耖、犁田的优美劳动架势,她们陶醉在农村的田野里。
       经过一个季节的学习,磨练,郭亚丽由开始只插四兜宽,到后来和大家一样的宽幅。秧苗在她手里迅速被分开,迅速被插下去。她的手脚协调自如,姿势正确。她们不再“施壕子”了,和大家一样的速度,行子也一样的直。
        张彪是男的就学犁田,学赶耖,他至今还记得是队里的贫协组长张开金大叔教会他赶耖的。赶耖是门技术活,第一次学这个农活是在“下葫芦子”这块田里,热心的张大叔言传身教,教他如何呵呼耕牛,如何把持耖子,要把高处的泥土往低处赶,水田才平如镜,要反复循环耖泥农田泥巴才柔和,秧苗才肯扎根生长。张彪刚开始赶耖时,水牛认生,不听使唤,东扯西拉,大半天才把一块田搞完。
       忙月过后,经过磨练的知青们皮肤变黑了,脚板却变硬实了,肩膀的皮磨破了,身子骨却变壮实了。他们没有了城里娃娃的稚气,没有了读书娃娃的书生气,增添了农村汉子的壮实,朴实的爽气,增添了农村妇女的踏实精神。白天,他们仍然出工;晚上,他们以文化室为阵地,教农村青年跳“忠”字舞,编排样板戏。张彪演李玉和,赵波演李奶奶。他们教大妈、婶子们学毛主席语录,学“老三篇”,他们带来了城市的文明风气。工余时,他们同社员们下棋、打牌、讲新闻;和壮劳力比力气、比竖石磙、比摔跤。刘运德一米六的个子将一米八高的李学清摔倒,讲的是技巧而不是蛮力。
       队里的大妈梅友英腋窝里生疮,流脓,长期不生肌。赵波从武汉弄来六零的药,让梅友英的病很快治愈了。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挑草头是当时农村汉子的硬功夫,从早挑到晚。当时用稻草还田作肥料,一担挑回来,还要一担带到田里去。张彪、闻立玮、刘运德、田士栋他们的肩膀磨破了一次又一次,流着鲜红的血,汗水流在上面与血混在一起,很是难受。肩上扁担勒动,火辣辣地痛,他们咬咬牙坚持下来了,没有怨言,没有退缩。后来用上坎肩,垫在肩上才没有磨破皮的现象了。
       他们和贫下中农们一起早出晚归,有时晚上还加班加点到十点钟。他们在禾场上,学翻杈、起场;学捆稻草,学码草垛,学扬谷子,学架板车。他们说:“我们有的是力气。”
        农村的冬天,就要外出搞建设。知青们上荆门,搞三线建设,修铁路;下田关河,搞水利工程,挑河泥。在田关河这条一眼望不到头的河道里,民工如潮,密密麻麻的人群每天都在一米多深的淤泥的河道里挖泥,挑泥。一百多斤的担子挑在肩上,还要爬三十几度的坡。一排排挖泥的人们,一队队挑泥的队伍,河道里、河岸上、堤面上到处是民工。在这千军万马的人群中,有城里来的知青们,有张彪、闻立玮,有卢曼霞、赵波……一天天、一月月,整整三个月,无论刮风下雨,还是下雪,数九寒冬里,有时冰冻的泥块、雪水渗透到他们的鞋子里、裤腿上。如果不说话,你根本看不出谁是知青,谁是农民。他们已经融为一起了,都成了战天斗地的民工,成了修理地球的民工。一天下来,赵波连回工地窝棚的路都走不稳了。然而第二天,他们又上工了。他们睡的是窝棚,吃的是大锅饭菜,喝的是凉水。他们经历了种种酸甜苦辣,体验了农村、农民的生活、生产,收获了人生宝贵的财富。
       毛主席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那里是大有作为的。”经过一年多的磨练,知青们陆续走上了教育的岗位。大队学校需要教师,农村当时学生多。一个大队一所小学和初中,知识青年充实学校教师队伍,是当时缓解教师资源缺乏的最有效途径。
       农村的学校建在岗岭上,教室的墙全是干打垒的土墙,盖着茅草,比当时有的农户的房子还差。记得有一次大队放电影,就在学校的操场上,突然学校的房子起火了。由于长时间不下雨,盖的是茅草,并且风大,学校的房子一下子被全烧光了,连桌凳都来不及抢出来。田士栋的一把小提琴也没有抢出来,连同被子等全被烧光了。
学校烧了后,大队就又开办了窑厂,做砖瓦,建起了一栋有六间教室的砖瓦房学校。当时建材紧缺,材料东拼西凑,有一间教室大梁不牢固,断了,当时有七八个学生在教室里打扫卫生,教师卢曼霞也在里面,她把学生一个个抱出来,没有顾及自己的安危,后来才知道她自己也受了伤。
        关爱农村的孩子是这些知青老师的良好品格。赵波、卢曼霞,他们给学生擦过鼻涕,揩过眼泪,也擦过屁股。下雨了,他们背那些小学生回家。凡是有桥或流水的路上,他们都护送学生回家。他们为家庭困难的学生买书包,买文具,买作业本;为生病的学生买药,送热水。他们待贫下中农的子女最亲。
      记得第二生产队的知青冯厚珍、冯厚义两姐妹,看到村民王在英的孩子缺衣服,她们特地从武汉带来毛线,为王在英的儿子(军儿)编织毛衣。毛线衣在当时的农村还是稀罕物,有的人甚至没有见过。她们将自己的衣服送给队里贫困的家庭,将分配给自己的年关物质,如香烟、酒、糖、火柴等送给左邻右舍。她们的无私赢得了全体社员的喜爱。队里的群众给她们送去自家菜园里的白菜、萝卜、青豆子等时令蔬菜,还给他们送去米酒、汤圆等食物。
      当时的蔬菜很少,大白菜由生产队到沙洋购买分给社员,因此,种菜是生活必须的。知青们开始学着翻地、下种、育苗、施肥、除草,利用工余时间栽韭菜,种黄瓜,建起了自己的菜园子,吃上了自己种的青豆子。乡亲们教她们种菜园的技术,他们学会了给黄瓜搭架子,为西红柿整枝打叶,为萝卜间苗施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知青们再也不认为米是用船运过来的,知道什么是韭菜,什么是小麦了,他们学到了较丰富的农村知识。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和农村劳动洗礼的城里娃,不再那么幼稚、无知、书生气。他们带着农村的泥土气息,带着贫下中农的憨厚与朴实回城了。后来已经是武汉旅游局局长的张彪至今还记的与当地农村青年结下的深厚情谊,他忆犹新地说:“是和尚哥一条扁担帮我挑着行李,把我送到沙洋的”(注:当年本生产队记工员陈学金小名叫‘和尚’)。当时沙洋到曾集是条40多里的土公路,不通汽车,全靠步行。如今,曾集的变化让他们流连忘返。他们在民主路路牌下照相留影,来到他们曾经劳动过的田地里、住过的地方,回忆当年的情形。啊,这就是当年的梦!



作者简介:
       梅运发,男。生于一九五四年二月。高中毕业后回乡,属回乡知识青年,与第二批知青是同龄人。一九七六年在民主小学任民办教师,后调到曾集中学,并转为公办教师。在湖北广播电视大学进修汉语言文学专业,现退休在家,从事绘画、书法教学,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信奉:老老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做事。电话:13477572569
(注:2015-8-9修改更新)

2015-5月 作者

2015-5月 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