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日报9月7日讯
老口新,新口新,老新日日新
记者 刘望舒 开栏语: 在今年全市半年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市领导指出,不少地方在抓发展上有大手笔、高标准、好办法、实作风,体现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坚定了全市加快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为总结经验、挖掘典型,近期本报记者深入老新、杨市、园林、白鹭湖、王场、竹根滩、浩口等地采访,进企业、观现场、看变化、找亮点,以飨读者。 在老新镇,流传着一个故事:一位外出多年的务工者,去年搭车回家过年,看见车窗外宽阔的街道、崭新的绿化带、整齐的民居民房,以为到了镇上,便下了车。结果一打听,才只到了镇郊…… “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我们下大气力开展美丽乡镇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老新镇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可以说一年一个样,几年大变样。”谈及日新月异的老新,镇党委书记严义高难掩喜悦。 “建设宜居宜业、文明富裕、和谐秀美新老新。”近年来,通过不断努力,一个充满活力的魅力老新峥嵘初现,先后荣获“湖北省文明乡镇”、“湖北省卫生乡镇”、“湖北省生态乡镇”、“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新城镇:璀璨明珠耀潜南 近日,记者来到老新广场,三叠喷泉欢快绽放。这里是老新镇新区,处处焕发着青春的光彩——蓝瓦红墙的居民楼,环绕广场四周;农贸市场、购物广场生意兴隆;往西,滨河公园杨柳依依,小桥飞虹,水面上点缀着朵朵睡莲…… 而就在几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农田、一排芦苇坡,人烟稀少。 该镇因东荆河过境,历史上曾两次溃口,先溃口为老口,后溃口为新口,故称老新口。“老新镇也是潜南‘口子镇’,毗邻监利新沟。看到新沟发展起来,我们怎能裹足不前?加上近几年农村人口向城镇不断聚集,我们的承载力、配套设施、公共服务都必须与时俱进,升级扩容。”一股干事创业、兴城富民的激情,在镇党委书记严义高一班人心中不停涌动。 目标瞄向哪里?多次调研讨论后,通过分析区位优势、产业发展、人口流动等综合态势,老新的领导班子看准了旧城西北部。这里,正是如今老新新区所在地。 要建设,就要弄清楚为谁建设、如何建设的问题。“一切为了方便群众”,成为建设的“主脑”。 一次在菜市场调研时,严义高看到那里又脏又乱,老百姓买菜很不方便,于是痛下决心,新区头个项目,便是建农贸市场。 2011年,新区建设正式启动。通过市场化运作,一期投资2.5亿元,于2012年底建成农贸市场、老新广场、购物广场和部分居民楼。今年,瑞斯嘉商贸城、亿隆商贸城、老新滨河公园等建设项目陆续兴建。老新新区,正以其独特的“亲民”魅力吸引人们前来。 来到广场一侧的城市印象营销中心,营业员陈彦指着沙盘介绍,一期居民楼早已售罄,二期期房已销售过半。“来这里买房的,既有本地人,也有周边渔洋、监利新沟过来做生意的。他们看中了这里环境优雅,宜居宜业。” 67岁的尹奶奶一家在这里买了两套房,一套给大儿子,一套给小儿子。她笑道:“这里又有广场又有超市,生活很方便,孙儿读书的环境也更好。” 两年前,在外工作的周美华为了照顾小孩回到老新,她发现家乡越变越美了,于是就干脆留了下来,在刚刚建成的鑫园瑞斯嘉购物广场内租了个柜台,做起箱包、小电器生意。“这两年老新的变化可真大,一到晚上,广场上到处是跳舞的、散步的。新区聚集了人气,把我们的生意也带动起来了。” 城镇之美,在于提升百姓的生活品质,在于给居民的幸福指数加分。一个全新的老新,让人充满希望。 新农村:绿色走廊风景靓 美起来的,不单单是老新的集镇。由一条潜南(老新)新农村示范带串联起的10来个乡村,成为老新美丽乡镇的又一道靓丽风景。 老西路8公里绿色生态走廊,是潜南新农村示范带其中的一段,去年刚刚扩建完成。车行其上,临河的一旁,楠树与红叶石楠相间种植;另一旁,民居错落有致,家家门前打了地坪、晒台,整齐排列着花坛、垃圾桶,一片安宁和谐。 “以前路上灰尘大,我的酒坛一天一擦,现在根本不用擦。以前没人收垃圾,人们都把垃圾倒在河里,河水都是臭的,现在河水又变清亮了……”78岁的李爷爷在老新镇洪河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目前在老西路旁经营一家酒铺。据他回忆,以前这里还是条羊肠小路,路宽不过一米,杂草丛生;后来逐渐修建,扩宽到5米,但仍是坑洼不平,灰尘漫天。直到去年,老西路打造成为绿色生态走廊,路面扩宽至14米,装了路灯,搞了绿化,环卫市场化,这条路才真正美起来。 路修好了,为了生活更方便,老百姓自发在家门口修起了地坪、晒台。农闲时节,一些村民在地坪上载歌载舞,休闲娱乐。 包括潜南(老新)新农村示范带在内,东荆示范片、通城河流域示范片共同构成了老新新农村建设“一带两片”的格局。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环境卫生好成为老新人津津乐道的事。通过公开招标,选择了有经验、有信誉、专业性强、管理规范的一路净保洁有限公司承包乡村卫生。据公司董事长廖传刚介绍,由老新镇与公司签订合同,公司负责除集镇以外所有乡村(不含徐李)的卫生保洁工作。公司有7名保洁员,两台垃圾车,每两天来回收一次垃圾,将道路沿线的垃圾桶清空;每村设有一名日常保洁员,随时清扫道路垃圾。 “公司有规章纪律的约束,只要电话一打,保洁员必须赶到现场。”廖传刚说。 走入老新镇洪河村,房前屋后的道路、绿化分外养眼。洪河村2组党员吴西金告诉记者,这些建设都是村里和农户各出一半资金。“一方面方便了自己,另一方面村容村貌也大大改善。” 农户将乡村真正当成自己的家园去爱护,去创建,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据了解,老新镇田李村先后被评为省宜居村庄、省文明新村、省卫生村,边河村被评为省宜居村庄,洪河村被评为全市文明新村、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新思路:美丽引领谋发展 怎样才能更好地诠释“美丽”?怎样将“美丽”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红利?老新给出了答案。 “通过城乡一体化建设,打造绿色、生态、宜居的美丽新老新,提高了城镇的聚集力、承载力和辐射力,提升了群众的生活品质,这就能吸引更多的项目来我们老新,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拉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而项目投资、经济发展,又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形成良性循环。筑巢引凤,转型升级。老新作为传统的农业大镇,依托城乡一体化建设,在‘农业产业化’上做文章,是老新经济发展的关键。”老新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智晶介绍。 今年上半年,长青林制衣项目、心辉米业、柳伍水产等项目陆续开工建设。三个项目,均是生态环保无污染的绿色工程,既切合老新农业大镇的实际,又符合打造“绿色、生态、宜居”的美丽乡镇发展理念,同时,项目建成后每年将完成税收1000万元以上,解决1200余人就业,进一步促进人口聚集、产业集中,带动城镇发展壮大。 “城乡一体化+”效应正在不断释放,而由其链接产生综合反应的还不止这些,不同的作用力加诸其上,形成一股强劲的发展合力。 随着新城镇、新农村建设,文明和谐的乡风之美如春风拂面。功能完善的文体中心、设施齐全的农村文娱广场、主题鲜明的文化墙、深入人心的村规民约,共同营造出浓厚的文明氛围。 以民为本的服务之美,是成就老新发展的基石,更是始终贯穿如一的信念。“九个一”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服务群众能力;深化党建工作品牌创建,“党员比服务”,党员扛大旗;全面开展“群众办事不出村(居)”工作,打通“最后一公里”…… “老口新,新口新,老新口镇日日新。”在“美丽乡镇建设看老新”的探访途中,我们能真实触摸到老新镇不断求新求变、向上向善的有力脉搏。正是这股执着奋进、只争朝夕的精神,让老新每天都在新的起跑线上,不断奔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