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中士
 
- 积分
- 325
IP属地:湖北省武汉市
|
【逗您一笑】
荆城麻坛趣事(八则)
一,“荆城麻坛常青树”很拽的个人签名——
个子不高,一托长,卑者站,尊者坐;
酒量不高,两把样,左一箍,右一握;
棋力不高,三段上,黑也行,白也可;
书功不高,四品像,楷能写,篆能刻;
牌技不高,五星将,盲着打,开着和(音“胡”,下同)。
二,打麻将,先得做足功课
1983年,麻将风靡全国,仙桃渔民将这一国粹带至后港,而后荆城亦亦步亦趋,渐成燎原之势。最初从“算番”起步,要弄懂“麻将术语”,先得做足功课,不少人随身带着笔记本,文字、图谱,一应俱全。看看下面这些术语,您听说过么——
“门前清”、“姊妹花”、“喜相逢”、“节节高”、“五门全”、“全带幺”、“全断幺”、“颗颗幺”|“清一色”、“全求人”、“天和”、“地和”、“大三元”、“小三元”、“十三散”、“小四喜”、“大四喜”、“对对和”、“暗三杠”、“杠上开”、“七对”、“清七对”、“抢杠”……【欢迎补充!】
三,“海底捞”不分先后,一局牌赔三大和
“海底捞”,即留足墩数后只剩四张牌时,东南西北四方人均一手牌,只摸不打,谁先自摸和牌就算谁赢,且为半个大和。目今,有了“红中发财癞子杠”打法,经常使你这一权利化为泡影。
我们来听听三十年前的一段故事吧——
某君,江南人士,农大毕业,麻坛急先锋,绰号“邓鸡子”,每遇“海底捞”,皆步人后尘,掏钱之余,忿忿然。因官阶高,独家宣布“海底捞”不分先后,捞着都算!众人齐声喊“诺”。
一日,又遇“海底捞”,吾等依次摸中,唯“邓鸡子”落空。
“邓鸡子”发明“海底捞”不分先后,一局牌赔三大和的笑话不胫而走。自此,该牌规销声匿迹,知晓者寡。
四,今日牌楼,明日麻城
某君六岁入道,牌龄、年龄几近,且牌风正、人直巴,圈内有口皆碑,皆乐于与之切磋,属紧缺货物。若语迟,则遁矣。口头禅:“在牌楼”,“在麻城”。
人初以为适乡,久之方悟:今日牌楼,曰“斗地主”;明日麻城,曰“打麻将”。
五,借幺鸡
某君心理素质脆弱,每遇听和,脸颊发红,手心流汗,麻将牌黏黏糊,语速也快,只得叼烟以故作镇静。
一日,又遇听和,便含烟找火,遍寻不现。于是求助上家:“借幺鸡一用……”另外三人是何等精明,异口同声:“没有,不借!即便有,也不借!”直至黄牌。
某君喷出嘴中湿烟:“八百年前就听了,老子七对胡小鸟!”依次掀倒他人长龙,每家皆鸡立鹤群,异常醒目……
六,眉心痣
某君七对听和,天和,吊一筒,握于手中,扣额头故作思考状,守株待兔。复移开,左手握之,右手起牌,一起一掀,志在必得。瞥见他人抿嘴而笑,乃曰:“尔等笑甚?未几哭矣!”
结果自然黄牌,乃百思不得其解。众讥之:“一筒本是好张字,男人也描眉心痣。”
七,吊红中
某君七对听和,吊红中,怕旁人漏气,握手中。牌湿,旋换手,又湿。如是反复易手,亦不和,汗愈多。索性投于衬袋,及至黄牌亦不果,众人笑而不语。
复开牌,麻将机警声骤起,方知缺牌,遍寻不现,乃后仰掏烟。众指其衣兜,惊呼:“太刺眼、太刺眼了!真实‘踏破铁鞋无觅处啊’!”
八,怀揣大钱,找不开零
麻将之道:小赌怡情,大赌伤身。切记!
据说荆城靠打桥牌为业者众。然此桥牌非彼桥牌,乃名以打麻将实以“做笼子”合伙骗钱是也!
某君受熟人之邀至家娱乐,结果一归三,裤兜往外翻。主人假惺惺塞50大洋以充车资,自觉被杀猪,婉拒,悄然拿一牌以泄愤。
来到街市,仰天怅然。原本一路步行,于无人处煽耳自省。途遇的哥热情揽客,回以“无钱”,的哥亦步亦趋:“小哥说笑,看您装束,不至于此?!”纠缠不过,只好上车。到站下车,复称“惭愧”,趋前看号:“明日此地,不见不散。”的哥苦笑。某君不好执拗,自嘲:“怀揣大钱,找不开零。”的哥舞动当班票款:“莫说大钱,哪怕一千,能奈我何!”
及至拿出方块,果真亮瞎双眼——九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