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 记者 曾丽妮 程晨/文 何戈/摄)由爱奇艺出品的首档互联网说话达人秀节目《奇葩说》,自去年播出以来,火得一塌糊涂。
在一期节目中,80后黄石小伙陈铭竟一“辩”成名,红遍网络。
余秋雨曾评价他为“全世界最会说话的年轻人”之一。
其实,他还是“国际大专辩论赛全程最佳辩手”、“电视节目主持人”、“博士”、“高校教师”……
小小年纪为何如此厉害?近日,记者对他进行了一番“深度挖掘”,没想到他和晚报还颇有渊源。
《奇葩说》里的黄石名嘴
在百度当中搜索陈铭,立马就会跳出《奇葩说》,同时百度百科对每一位选手都有一个注释介绍,对于陈铭的是:“新晋奶爸,心中时刻默念天下唯有辩论和老婆不可辜负。语言风趣犀利,擅长借力打力。”
在“朋友圈该不该屏蔽父母”的辩论中,陈铭的发言既有理有据,又温暖撼动人心。
“不要屏蔽父母,不要给父母留下那一条横线,朋友圈是帮助我们和父母沟通的一道桥梁,让我们跟渐行渐远的父母不要越来越远。现在我的父母已经60岁了,工作忙我不能经常回去,但是过年、清明、五一、十一一定会去见他们,一年见四次,如果他们活到80岁,我与他们见面不超过80次,让他们在朋友圈里多看一看我的容颜,怎么了?”陈铭的这段两三分钟的发言,被现场观众的掌声打断了三四次。
那一役,陈铭获得了BBKing(注:即本场最佳辩手),场上嘉宾小S写下他的名字时还画了一个爱心给他。
其实,从《奇葩说》筹备的时候,节目组就和陈铭有过联系。当时马东想做一期说话或者脱口秀的节目,就跟一些活跃在荧屏上的名嘴们联系,资深的有高晓松、蔡康永等,年轻的比如马薇薇等。
但第一季录制时陈铭正忙着考博,错过了。
节目中的陈铭不咆哮不嘶吼不咄咄逼人,辩论时的娓娓道来与温情感性,被十多年的老战友马薇薇总结为“站在世界中心呼唤爱”。
“在《奇葩说》里,我是奇葩中的奇葩。”陈铭笑称,《奇葩说》里各路“神仙”“妖怪”齐聚,“咆哮姐”范湉湉、“蛇精男”肖骁、“奇葩王”马薇薇、“马来西亚宝贝”颜如晶等,辩论风格或犀利或撒娇或呆萌,反而陈铭沉稳、儒雅、娓娓道来的风格显得与众不同,“他们都很与众不同,而我的正常就显得不正常。”
他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节目中的陈铭博学多才、口若悬河、机警睿智,但是他今年才27岁。
“很多报道都把他的出生年份错成了1986年,其实儿子是1988年4月7日生的。”母亲陈晓华一见到记者,就拜托晚报一定要帮儿子“正名”。
陈铭不仅是地道的黄石人,他还是《东楚晚报》第一届《希望之星》小记者,自幼便与媒体结下了不解之缘。
“儿子十几岁就离开黄石到武汉读书。”提起陈铭,陈晓华说,“他很小的时候就上过你们报纸呢!”
说话间,丈夫陈晓然从房间里拿出一摞略微发黄的报纸和书籍,小心翻开,指着上面的一篇篇文章说:“这都是我儿子当时见报的作品。”《邓爷爷交锋<铁娘子>》《竞聘会采访小记》等稿件,均是出自陈铭之手,那时他用的笔名是“陈泽宇”,“他是你们报社第一批希望之星小记者,去北京采访过敬一丹,还在你们报社的竞聘上岗活动上采访过。”
小学一年级时,陈铭就能轻轻松松拿“双百”,老师建议他跳级,直接读三年级,然后冲击少年科技大。陈晓华与丈夫商量后,决定不让儿子走这条“速成”的道路,顺其自然。
于是,在学校里毫无压力、时间过剩的陈铭,居然主动找到老师陈楚才(注:现任市广场路小学校长):“老师,我想参加鼓号队。”陈楚才一听乐了,还没见过这么敢于毛遂自荐的小学生,并且口齿伶俐透着股机灵劲儿,于是便把他当做活动积极分子来培养,学校里的鼓号队、升旗手、活动主持人等,都有意让陈铭挑大梁。
原来陈铭自小,就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
两次与父母“纸上辩论”
陈铭读小学时,陈晓然在市国安局工作,从事保密工作的他经常要出差,陈晓华在西塞山区司法局(注:原石灰窑区司法局)工作。夫妻两人都属于逻辑性强、口才好的人,但即使这样,也辩不过小小的陈铭。
“爸爸,‘出淤泥而不染’这句话不对。”一年夏天,陈晓然带着儿子路过一片荷塘,陈铭突然蹦出一句。“怎么不对?”“出淤泥而不染的不是只有荷花,油菜花从泥土里长出来,农民伯伯还给它泼了粪,长出来后不是一样不染?”陈铭的这番逻辑,竟让父亲无言以对。
即使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参加课外活动,陈铭小考时仍以全市第二的成绩,考取黄石二中。毕业后,又考取了华师一附中,到武汉读书。
可以说,他的学业一直受自己掌控。期间,在“选择”的问题上,跟父母有过三次和平、民主的交锋。
高考陈铭考了586分,加上参加了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可加60分,清华大学法学院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儿子,能上清华是所有学生的梦想,多么难得!”父母的倾向性很明显。陈铭有自己的想法,他得知武汉大学开设了WTO学院“佩皮里昂”项目中法班,他更中意这个,于是他和父母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写下“清华”“武大”两所学校的名字,各列举优劣,得出结论,陈铭胜。
陈铭成为武汉大学开设的WTO学院“佩皮里昂”项目中法班第一批学员,并因思维活跃、善于辩论被选为院辩论队,成为首届队长。
在WTO学院里读了一年半,陈铭跟父母坦言“感觉自己不适应这里,想转到新闻与传播学院”,父母感到有些无法理解:“还有半年就能去法国了,你为什么要放弃?如果是自费去法国得花200万,这就相当于赚了200万呀。”要知道,进入2000年之后,出国留学热不断升温,很多家长想方设法送孩子出去,而陈铭却要放弃这个机会,这让父母很不理解。
跟高考那年一样,陈铭跟父母还是选择了“纸上辩论”,再一次赢了。
只想安静地当个教师
节目火爆,人走红。
“不太有明显成名的感觉。”对于自己红了的感受,陈铭称没有明显的感觉,“三年前,一个记者采访我,问我会不会往演艺圈发展,我的答案是不会,今天答案依然是不会。”
陈铭觉得自己作为一名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老师,不能脱离一线太远,不能离媒体太远,因为新闻本身就是实践性比较强的行业。无论是参加节目还是进行辩论,陈铭给自己定的要求是一个“新”字,一定要有新的观点、角度,否则就没有站起来说话的必要。
就像时下大热的《奇葩说》,言语之间看似辛辣热闹,甚至敏感词汇频出,但实则是在唤起青年群体思考问题的过程。“让他们觉得:思考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没有哪句话是对的,也没有那句话是完全错的。”陈铭说,思考是一个开门的钥匙,希望能用思考过后的言语,打开观众尤其是青年群体的心门。
如果可以,陈铭甚至希望明年参加马来西亚星辩,拉上辩论圈里的黄石战友,组一个“黄石的孩子”战队,但最终,他还是希望靠才华而不是靠脸吃饭,“我还是最想当一名安静的大学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