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伟老师:刘国安诗歌赏读 主办:招摇诗社 主析:成伟 整理:李仪 课题部分: 【鹅卵石】 或许是—— 女娲补天奇石中的一块 或许是—— 宇宙爆炸陨石中的一颗 也曾有过棱角分明 也曾有过玩世不恭 就这样,在河床里躺着 穿越千年万年 就这样,经历着岁月风化 等待千锤百炼 与星月的对话中 领会了深邃旷远 与流水的对话中 学会了随遇而安 与鱼虾的对话中 收获了相伴相守 与泥土的对话中 感悟了苦辣甜酸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使你显得更加圆润可人 岁月的精心打磨 使你显得更加从容淡定 对于茫茫寰宇 也许一切生命只是尘埃 每一枚丰稔果实的成熟坠地 都演绎过一场迅疾的青春过往 经历过风霜雨雪的洗礼 在时光的罅隙里 每一枚顽石都有可能邂逅—— 一束春的曙光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 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 意象的运用自然因人、物、时、情的不同而不同。总体观之,营构意向的方法可分为三类:赋、比、兴。 赋,即平时所说的直写其事,某一物象在作者看来已经具备了能够表达他的情感的特质,便直接加以运用,使这一个意象直射出感情来。 比,即我们常说的打比喻,通过不同的方式将作者的感情比做它物,或明喻,或暗喻,或象征,把自己的情思直接喻为人或物,使之具有人或物的特征。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必须依附于某一事物,要有一个能引起兴的具象,然后使这个具象渗透进作者的感情,从而营造一种意境。 我们如何鉴赏的一首好的诗作呢? 一般来讲文学作品都有三个层面,即语言层面、意象层面和意蕴层面。诗歌鉴赏也要从这三个层面入手。 语言层面:毫无疑问,诗有很强的直觉性。诗歌语言高度概括、凝练,极富意蕴,它常常违背一般的语法规范,比一般的文学语言具有更强的陌生感,诗行间常留下 许多空白,显示出很强的跳跃性。正是这种跳跃性,才容纳了诗歌更丰富的意象,从而在非常有限的篇幅里,构筑出使人耳目一新的诗歌意蕴。 意象层面:意象与美有着不解之缘,具有美的意象的诗,才能给读者以美感。能否创造出新颖独特的美的意象,是衡量诗歌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意象的形成主要用 赋、比、兴这三种方法,但只有用那些表面极不相关而实际又有联系的事物的意象或比喻,才能准确、有效地表现自己,根据这个原则产生的意象才能有惊人的离 奇、新鲜和惊人的准确。 意蕴层面:伴随着意象在脑海的形成和语音节奏感的刺激,读者已经产生了初步的美感,但是如何突破意象表层去体悟诗的意象内蕴即诗的意蕴,是诗歌鉴赏成败的关键。诗的意蕴一般包括审美意蕴和智性意蕴。 意与象的组合,即心中之“意”(情志理)寄托于所写之“象”(人事物景)。即情感化的物象。也就是能构成意境能表达作者主观情志理的所涉及的对象都称为意象,即作者所表达的主客体的统一物。分为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在诗歌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也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刘国安老师的诗歌清新亮丽,深得广大诗歌爱好者的好评,解读的人很多,很精彩,也很高明。我没有专门评论过诗歌,尝试着说说对刘国安老师发表在《长江丛刊》2014.04期上的【时光的褶皱】一组诗歌的认识。 “一个季节/刚刚落幕,另一个季节/又扯起缤纷的旗帜。” “找半盏月光/照亮迷路的脚印,寻一片绿叶/晾晒久违的乡音。” “或许是—— 女娲补天奇石中的一块 或许是—— 宇宙爆炸陨石中的一颗 也曾有过棱角分明 也曾有过玩世不恭 就这样,在河床里躺着 穿越千年万年 就这样,经历着岁月风化 等待千锤百炼” (刘国安《鹅卵石》)。 刘国安老师的诗歌,注重偶对、骈文体裁极多。读起来朗朗上口,极为舒服。这样的对称句,在刘国安的诗作中出现的最多。请看:《我从乡里来》。 “怀揣一个散落于草丛遥远的梦/ 乘着一缕山野馨香的风 , 背上竹藤编织的行囊/ 走在牛蹄叩响的土路”。 诗一般的语言,不怕你平摊开来阅读。不会像我们的一些诗作,平摊开来看,是一部小说、是一篇散文。 记忆的小河依旧流淌 / 浸润了乡村白鹅的颈项和水牛的脊梁/ 沿着村前井壁的青苔/ 我紧握被时光日渐磨瘦的井绳 / 打捞水中琥珀般的皓月/ 聆听一片片花瓣飘零的惆怅” (刘国安《乡村短笛》)。 寄景于情,情景交融,诗中有画意,画中有诗情。景,即是物象;情,就是意象。久居城中,乡村的山水,是你别样的向往;他乡弄潮,似味的乡愁,是你梦中的爹娘。刘国安老师的诗歌,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 或许,美丽总是与忧伤同行 / 圣洁往往与残缺相拥/ 整个冬天/ 我站成一树瘦弱的影子/ 常常用一把弯刀似的残月/ 刮骨疗伤” 。 刘国安的诗歌,画龙点睛,照应主题;点到为止,意犹未尽。一诗一主题,紧扣诗眼。 与星月的对话中 领会了深邃旷远 与流水的对话中 学会了随遇而安 与鱼虾的对话中 收获了相伴相守 与泥土的对话中 感悟了苦辣甜酸 刘国安的这一段诗歌,运用比兴的手法,层层递进、步步为营,营造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氛围。 刘国安老师很忙,身兼鄂州文联主席、鄂州作协主席。个人为了地方文学的发展,坚持每天写作,很不容易,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起个烘托、带头作用。一个很忙的人,能把诗歌写到这个火候。那么我们每一个人比他时间充裕的人,也都应该能达到这个火候。 意象派是20世纪初最早出现的现代诗歌流派,1908~1909年形成于英国,后传入美苏。代表人物有:休姆、庞德、艾米和叶赛宁等。 从诗歌意象的内在形式看,意象派受日本俳句和中国古诗的影响。意象派诗歌革新,首先是从模仿学习日本俳句开始的。中国的古诗完全浸润在意象之中,是纯粹的 意象组合,如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马致远《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国诗歌完全由意象主导,贯穿全诗,犹如一幅挂于眼前的图画,情景交融,物与神 游。中国魏晋唐代诗人的这种表现意象而不加评价的诗风,正与意象派主张相吻合。庞德从汉语文学的描写性特征中,看到了一种语言与意象的魔力,从而产生对汉 诗和汉字的魔力崇拜,长诗《诗章》中多处夹着汉字,以示某种神秘意蕴,主张寻找出汉语中的意象,提出英文诗创作中也应该力图将全诗浸润在意象之中。 意象派要求诗歌直接呈现能传达情意的意象,以雕塑和绘画的手法表现意象,反对音乐性和神秘性的抒情诗,提出“不要说”“不要夹叙夹议”,只展现而不加评 论。庞德概括意象诗的定义为:“意象是在一瞬间呈现出的理性和感情的复合体。”如中国著名的仅有一个字的现代小诗《生活》:“网。”让读者在一刹那间感悟 到生活的全部内涵。再如艾米的代表作《中年》:“仿佛是黑冰,/被无知的溜冰者,/划满了不可解的漩涡纹,/这就是我的心被磨钝了的表面。”诗歌在 “黑冰”“漩涡纹”“磨钝了的表面”等意象的显示中,瞬间传递出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诗人对人到中年茫然无奈的内心感受。 意象派诗歌的语言简洁明了,不用没有意义的形容词、修饰语,去掉装饰性的花边,反对卖弄词藻,诗行短小,意象之间具有跳跃性。 华夏文明才是诗歌的先祖,我们没理由在西洋诗歌面前,直不起腰抬不起头。 无情莫为诗,诗歌得有明确的方向:弘扬良善、或者鞭笞邪恶。每一个高明的作者,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加入自己的情感,演绎一出容纳世间百态的悲喜剧。七年前与上海诗刊韩宝楼老师相遇,韩老师明确的指明了检验诗歌的方法:平摊开来看,有没有叙述的嫌疑。 不知深浅的我,就扛着韩老师这“半部论语”,轰轰烈烈的闯天下了。因为走的是古诗词翻译之路,处处时时要求着起承转合,歪打正着的跟随了文学的主流。一位 老师告诉我:起承转合,是中华文明中的一切文体,躲也躲不开的必走之路。诗歌、小说、散文,谁也不敢离开它,谁也不可能离开它。 讨论部分 管理◇李仪 21:16:09 感谢成伟老师做的赏析。对国安的诗歌,成伟只是做了粗略的介绍,没有细致展开,但是在开始的诗歌介绍中讲了赋比兴,讲了诗歌的三个层面,很精彩,相信对大家很有启发。在此感谢成伟的精彩赏析。 管理◇李仪 21:16:41 我也学了一招,检验诗歌的方法:平摊开来看,有没有叙述的嫌疑。 成伟 21:17:20 这是咱们韩宝楼老师的看家法宝 管理◇李仪 21:17:29 我理解,这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欣赏。 湖北鄂州刘国安 21:27:28 感谢李仪老师、成伟老师和大家的抬爱,我的诗歌创作才刚刚起步,写的是心境和体会,还谈不上表现手法和意境,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多多批评!其实,我最喜欢听 到批评的声音!哪怕批评不是完全正确,但只要是善意的,我都很欢迎!再一次谢谢大家,耽误你们这么宝贵的时间,不好意思!!! 管理◇李仪 21:27:58 今天赚了,赏析多给一个。 呵呵,国安总是客气。 寒溪幽兰 21:29:10 刘国安太谦虚了 成伟 21:29:11 刘国安老师的诗歌【鹅卵石】意象、物象,极其到位。自是一等一的高手 管理◇李仪 21:30:04 幽兰的赏析也很好,很细致到位。 湖北鄂州刘国安 21:33:03 成伟兄辛苦了!希望表扬的时候,降点坡度,其实我的大多诗歌写得不算好! 成伟 21:33:14 以前的别人赏析了,我就拿你四月份长江丛刊发表的新作开刀了 出了一身汗,我还是喜欢自由交流的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