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 话 中 秋 节
作者:赵天禄(郧西作协)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我县名各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娘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 关于中秋节的来由,认为与古代的祭月风俗有关。我国古代神话中有女娲捧月的故事和嫦娥奔月的故事。《礼记•祭法》中也有“夜明,祭月也”的记述。秦汉之前的礼仪中,就已经有秋分之夜,天子到国都西郊月坛祭月的规定。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玩木偶、舞龙的习俗、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习俗。 “中秋节”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直到唐朝时期,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 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时期始于唐朝末年和宋朝,至明清时,已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嫦娥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兔儿爷,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成为抒发情感的极佳时刻。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并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 中秋节是一年当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事,而它恰好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 月亮是美丽、温柔、恬静、可爱的象征。嫦娥奔月,是最为百姓所熟知的故事。嫦娥是远古时一个力大无穷、名叫羿的英雄的妻子,当时十日齐出,炎热无比,人们很难生存。羿射落九个太阳,只剩下一个太阳正常运行,于是人们才能正常地生活下去。为了答谢羿的功绩,有一位仙人送给他一包不死花,让他吃后长生不老,升天成仙。由于他们夫妻感情很好,羿舍不得扔下自己的妻子一人升天成仙,故没有食用不死药,而交给嫦娥保存。羿有一个徒弟叫逢蒙,是一个奸佞的人小,他知道嫦娥收藏着不死药,便乘羿在八月十五日出猎之机,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为了不使坏人抢去不死药,便一口吞下肚子。哪知吞下药后,身轻如燕,便不得己飞上月宫安身。羿事后思念妻子,便在院内换下供桌,以瓜果食品等,面对月亮祭嫦娥。人们也纷纷效仿,以后年年如此,于是八月十五日便成为固定的节日。 关于中秋节还有悠远而美好的 “吴刚伐桂”的传说 。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叫吴刚,他是位樵夫,每天上山砍柴,十分勤劳。并且,他醉心于仙道,十分想成为神仙,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它拘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到桂树,就可获仙术。”可这桂树高达五百丈,而且吴刚每砍一斧,那树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而他也不断砍下去。人们被他的毅力与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所以在八月十五这一天月圆时来纪念他。 关于中秋节的传说, 还有一个玉兔赔嫦娥的美丽传说。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们有四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上天宫,他依依不舍的离开妻儿,踏着云彩上天宫去。正当它来到南天门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去。兔仙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就问旁边一位看守天门的天神。听完她的遭遇后,兔仙觉得嫦娥无辜受罪,很同情她。想到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多么寂寞悲伤,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了自己的女儿,便立即飞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孩子给嫦娥作伴。雌兔虽然深深同情,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宝贝女儿,几个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雄兔语重心长的说:“嫦娥为了解决百姓,受到牵累。我们能不同情她吗?要是我被孤独的关起来,你们愿意陪我吗?”孩子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雌兔和雄兔眼里含着泪笑了。它们决定让最小的女儿去。小玉兔告别父母和姊妹们,到月宫去了。 中秋节之夜,一轮圆月从空中移过,清辉耀满大地。节日笼罩在月光中,赏月因此也成为节日的主要内容。宋代的中秋之夜,富裕人家或登危楼,酌酒高歌,临轩赏月;或设小巧的观月台,安排家宴,团员子女,以酬佳宾。贫穷人家也不肯虚度这个日子,他们会拿出微薄的积蓄,加入赏月的人流中。但是,中秋节又与元宵节大相径庭,中秋之夜少了几分春日的欢快和轻松,却多了几分秋天的惆怅之情。这不仅是悲秋的惆怅,当月亮中天时,人的思绪便随月光而去,飘到远方的亲人与好友身边。 食月饼是中秋节的重要习俗,月饼象征着圆月从空中来到人间,象征着亲友的团圆。中秋吃月饼,最先见于苏东坡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之句。月饼作为一种食品的名称并同中秋赏月联系在一起,始见于南宋的《武林归事》。宋代的月饼种类繁多,有的“金银炙焦牡丹饼”、“枣箍荷叶饼”、“梅花饼”、“菊花饼”、“芙蓉饼”等。明代以来,有关中秋赏月吃月饼的记述就更多了。《郧西杂史》里说,八月十五日称为中秋,民间以月饼作为礼品互相赠送,取团圆之义。这一天晚上,家家举行赏月家宴,或者带上装月饼的食盒和酒壶到河边去通宵游赏。明代的月饼成为亲友互馈的礼品,其中大的直径竟达二尺。人们在品尝月饼时,也尝到了团圆的欢乐。 观桂是中秋节另一个重要习俗。桂树是月宫仙境中惟一的植物,又是人间清纯的象征。“桂兰之交”是高尚的友谊,“桂子兰孙”是父母期待的后人。因此,赏桂了寄托了对友情亲情的希盼和思念。杭州灵隐寺前有一片美丽的桂树。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宋代文豪苏轼,都曾在中秋之夜在这里观桂赏月。“芙蓉泣露坡头见,桂子飘香月下闻”。宋代人虞俦在这首怀念故交的诗句中,把观桂寄思的意义说得清晰明确。杭州的观潮,北京的饰玉免习俗,使中秋节更加多彩。多么真挚的中秋节。也许,苏轼将这种感情表达得最为淋漓尽致:“转朱阁,低倚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虽然这段文字写于九百多年前,但是,我们读到它,依然会产生广泛的共鸣,依然会有深刻的体验,依然会有充分的理解。 郧西的天河流域民间拜月风俗从古到今都有深厚的文化遗存。 关于拜月之风俗,一般只见于唐代中晚期与唐代以后的典籍中,它是唐代才演变成形的一种风俗,並且在宋代中期才开始流行,在明代以后广泛发展。秦岭汉水流域民间拜月风俗的内容主要包括民众个人的幸福长寿,如《失调名》云: 良人去,住边庭。三载长征,万家砧杵捣衣声,坐寒更,添口玉泪,懶频听。向深闺远闻雁悲鸣,遥望行, 三春月影照阶庭。帘前跪拜,人长命,月长生。 这里便是妻子拜新月,祝福丈夫戍边长命幸福的,与“国泰时清”为祝福人长寿而拜月是同一的风俗内容。秦岭汉水流域这种拜新月祝寿的风俗,在其他唐人诗歌中得到了映证。 秦岭地区拜月风俗还有祝福家庭团圆的内容。如《拜新月》(荡子他州)云; 荡子他州去,已经新岁未还归。堪恨情郊水,到处辄狂迷。不思家国,花下遥指祝神祇。直至于今,拋妾独守空阆。上有穹苍在,三光也合遥知。倚屏帏坐,泪流点滴,金粟罗衣,自嗟薄命,缘业至于斯。乞求待见面,誓不辜伊。 这首《拜新月》词,是写闺中思妇拜新月乞求夫妻团圆的。“上有穹苍在,三光也合遥知”。祭三光(日月星)正是《尚书·舜典》礼祭的“六宗”中的“天宗”。祭天宗包括祭月神,所以拜三光也包括拜月,而拜三光是为了求团圆,“乞求待见面”。 古时女子拜月前,都必须盛装打扮一番。在《拜新月》中说女子拜月时要穿“金粟罗衣”, 这是具备盛装条件的贵重的衣服。司空图《句》诗云:“晚妆留拜月,春睡更生香”。又云:“晚妆留拜月,棬上水晶帘”。可见女子晚上拜月,都必须打扮“晚妆”。鲍溶《上阳宫月》云:“学织机边娥影静,拜新衣上露华沾 ”; 说明拜新月时要穿新农。凡此种种都说明拜月时要盛装打扮。这一风俗对后世有广泛的影响。尤其是天河一带直至现代仍看重七夕,祭月时家家陈列瓜果,以及各色香花,更要供化妆用品,少女必须盛装打扮,在月下祭拜七姐。这就是唐人“晚妆留拜月”之遗风。 大唐民间拜新月风俗,是在七夕与中秋两种时间。与唐诗人写拜月,将七夕与中秋之月对比来写,情况同样。“新月”不一定非蛾眉刀才称“新月”,“拜新月”是指风俗之名称,並非确指初月之名称。罗隐《七夕》诗云“香帐簇成徘窃窕,金针穿罢拜婵娟”。“拜婵娟”便是拜新月。赵嘏《新月》诗云:“玉钩斜傍画簷生,云匝初开一寸阴”。“一寸阴”指的便是新月,故拜新月也是在月初七夕之时。 月下穿针之俗虽在南北朝时代产生,但尚未拜月,拜月之风还是在唐代中晚期产生並流传。权德舆 《七夕》诗云: 今日云屏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家人竞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霄。 所以拜新月不仅称为“拜婵娟”,也称为“拜九霄”。权德舆在《七夕见与诸孙题乞巧文》诗中描述道:“鹊桥临片月,河鼓拖轻云。羡此婴儿辈,欢呼淌曙间”。可见七夕强调“鹊桥临片月”之“月”字。当然,这种乞巧强调月明之风俗观,也传入 秦岭汉水一带。《乞巧诗》云:“乞巧望天河,双双并绮罗。不犹针眼小,只要月明多”。另外,月卞穿针前,要“家人竟喜开窗镜”,此俗也传入中原一带。在《咏月诗》云: 初夜闲行看月时,西南角上细如眉。 谁家宁早参差著,露出棱头辉然如”。 所以,唐人七夕时有望月(会月)之习俗存在。这样,我们可以推论,唐代神童诗人林杰《乞巧》诗云: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波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 由家家望秋月,进而家家拜新月。由此可见,唐代秦岭汉水流域民间拜新月的时间,应当就是在七夕夜晚。从古典文献可见,七夕拜新月之风俗当产生于中唐之时,至晚唐,又与八月十五日中秋风俗一一家庭团圆的日子相结合,转变为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拜新月。这一转变对后世有广泛而深刻之影响。清同治四年湖北《郧西县志》中都记载了长江流域的郧阳(郧县、郧西)等汉水上游地区丢针乞巧、豆芽乞巧习俗,看天河、曝衣曝书习俗,吃乞巧果子、吃菱角(谐音乞灵,乞巧之意)、吃花瓜(雕花瓜)的七夕与中秋节日拜月饮食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