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30
中士
 
- 积分
- 497
IP属地:湖北省宜昌市
|
故乡轮船码头回忆 我的故乡, 在枝江市百里洲, 在长江边, 有一个“刘巷轮船码头”。 浩瀚的长江, 滚滚东流; 刘巷轮船码头牌坊, 屹立长久。 可记否? 我们曾经在这里, 把轮船等候。 一、 那些年月, 只有经过刘巷轮船码头 才能进出百里洲。 如果说百里洲 是漂浮在长江中间的巨大潜艇, 刘巷轮船码头, 就是潜艇的透气口。 这个潜艇的截面积有 两百多平方公里, 潜艇搭载的乘员, 就是百里洲的群众, 有大几万亲友。 百里洲的乡亲们, 为了前往宜都、宜昌……。 只能是乘坐沙市宜昌班轮, 才能前往他乡。 要不然, 在这里还没有汽车、火车的时代, 那就只有坐上小木船, 横渡长江, 离开了百里洲, 再用你的双脚, 去把大地丈量。 二、 刘巷轮船码头, 我在那些年, 常常经过的地方: 一九五零年夏天, 全国才初解放。 我考取了枝江县初级中学, 国家百废待兴, 在刘巷坐轮船, 可能是痴心妄想。 我们只有步行, 前往当时的县城枝江。 从刘巷出发时, 东方发白天没亮。 穿小路,翻山岗, 在董市和沙碛坪, 两次木船渡长江, 虽然只是六十华里, 我人小腿短, 到了县城, 就是现在的枝城镇, 脚上起了无数血泡, 满街已经华灯绽放。 也就在这一年 刘巷有了“班船”, 我在这里把轮船坐上, 第一次坐的是“利川”轮, 实际上是木船装上旧马达, 叫它“机帆船”更恰当。 罗家河的激流, 浪花飞进船舱。 轮船无法前进, 逼得往后直淌, 最后被迫回到董市, 睡觉等到第二天天亮, 想好办法再启航。 再后来有了两层楼的小火轮, 船名有“咸宁”、“黄陂”, 还有“保康”, 沙市宜昌的班船, 逐渐运行正常。 轮船代替脚行步走,, 好比是幸福从天降。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 我和妻子带着女儿, 经常在这里來往。 为的是先到宜昌暂停,i, 第二天再起大早, 坐汽车去当阳。 每年春节回故乡, 把父母探望。 由于是正月初三上班报到, 时间必湏赶上。 为了不错过轮船时间, 全家人都跟着紧张。 三、 当年刘巷码头的模样, 大家不会遗忘, 码头几十步台阶,, 排队十几米长。 侯船室内, 一盏马灯, 两条长椅。 来往旅客, 熙熙嚷嚷。 为的是稍作休息, 也为了暂避寒凉 有的行走几里、十几里, 还要背着行囊。 到了候船室, 即使汗流浃背, 不等放下行李, 先要把船票买上。 轮船将到, 汽笛长响, 旅客们不惧狂风暴雨, 不顾路滑冰霜, 翻过高堤 拥向码头, 有的扶老携幼, 有的横冲直闯。 跳板两边, 拦有绳网。 一不小心, 还是有货物行李, 甚至有人, 落入长江。 为的是早先上船, 找一个落脚休息的地方, 因为人确实太多, 有的找不到坐位, 一直站立到下船, 也很平常。 四、 刘巷轮船码头, 给百里洲人留下多少记忆, 永远无法考量。 百里洲的儿女, 成群结队, 从这里出发, 到荆江分洪、 到东风渠、 到焦枝铁路……., 到附近各个国家建设工地上。 更有人参军入伍, 从这里出发, 卫国保家乡。 尽管路途有艰辛, 却挡不住人们的前进脚步, 勇往奔向前方, 有的为公事外岀, 为了家务奔忙。 每个人都充滿期待, 充满响往。 有多少人怀着梦想, 从刘巷码头走向全国各地, 甚至世界各个角落, 忙碌在各自的岗位上, 其中也不乏 有的成为那个地方的栋梁。 同样也有外地人, 从这里走进百里洲, 为建设发展百里洲, 贡献了青春, 甚至是毕生的力量。 有多少人 从这里起步 足踏实地, 奋力前行 人生改变了轨迹, 生活改变了模样。 五 长江东去, 岁月流淌。 国家向前发展, 事业蒸蒸日上, 汽车、火车飞奔 轮船速度远远赶不上。 一个个的轮船码头, 少有的还有旅游船来往, 大多数小火轮码头, 已经没有客轮停靠。 留下不少轮船码头, 在那里守护堤防。 刘巷轮船码头, 一个极其平凡的地方, 他见证了百里洲的兴旺发达, 也看到了半个多世纪 这里的变化沧桑。 今天我回到故乡的轮船码头, 看着那一步一步的台阶, 想起了他昔日的辉煌。 现在他仍然屹立在长江旁 好象他在那里期待, 百里洲的乡亲们, 继续努力向前 谱写新的篇章, 实现新的梦想。 (张世亮 2015年9月16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