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公”得名提法微妙变化刍议 襄阳文友 最近,《襄阳晚报》2015、8、30日第2版《襄阳商圈变形记》系列报导之五-“挥师东进商圈崛起成为拓疆前驱”,其中“庞公滨江新区:将展现上海浦东之盛景”文章开宗明义写道: “庞公片区三面环水,历史底蕴深厚,因‘凤雏’庞统出生于此而得名。” 显然,“庞公片区(乡)”,因“‘凤雏’庞统出生于此而得名”的提法,与前一段相关报导的提法,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我们为此而感到十分欣慰! “庞公”得名提法的微妙变化,意义十分深远! 正如此报导文章中所说:“在襄阳城建规划中,庞公滨江新区被定位为中央行政、商务办公于一体的文化新城”;同时又引用一位商圈经理的话说:“庞公新区将会成为汉水文化旅游展示区的前沿,与‘汉江明珠’鱼梁洲隔江相望。它们联合引领襄阳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必将迸发出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设的高地效应。” 这里,从前面一段话的“定位”,到后面一段话的“前沿”、“引领”、“迸发”和“高地效应”等关键词,联贯起来其意义可想而知!当然其“核心”或落脚点还是“文化新城”!所谓“文化新城”,既有文化的传承,也又有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反过来,“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也又必须建立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之上,否则发展和创新也就失去了源头和根基! 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故此我们感慨而言! 一、 从“襄阳市”名称的改变联想看“庞公”得名提法微妙变化的意愿 “襄阳市”从前一段的“襄樊市”的名称改变而来,这虽然经历了一段艰难曲折的过程,但最终还是改变过来了;虽然也只是一字之差,但却是一字千钧,它不仅凸显了一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也正体现了我们襄阳文化的传承(因为“襄阳”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所以,如果用前面那句“高地效应”的话来形容,也许更有着象征意义! 那么关于“庞公”得名提法的微妙变化,与之相比,虽然其形式不同(“襄阳市”与“襄樊市”有文字差别,这里“庞公”名称本身并没有文字差别),但意义却相类似!因为这里内含已发生了变化,现在公开明显将“‘凤雏’庞统”突出了出来,而再不是像原来那样隐含,这不仅是观念上的转变,是对“‘凤雏’庞统-襄阳历史上的千古英雄”从新闻宣传的角度公开的追思和认承;而且也是继“襄阳市”更名之后对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发掘襄阳文化资源的又一新的尝试和壮举!纵然这一提法的微妙变化,仅仅是一个开始,但它却从另一个角度为我们建立并体现了直至领导层如何更好地保护发掘襄阳文化资源的又一个新的良好的开端和真诚的意愿! 二、“庞公片区三面环水,历史底蕴深厚”,更必须特加保护 “庞公片区三面环水,历史底蕴深厚”,这正是“庞公”真实面貌的高度概括和写照! “庞公片区三面环水”,从直观讲,不仅既表明了“庞公”的地理位置,同样也表明了“庞公”深厚的历史渊源;故而紧接着的“历史底蕴深厚”也就更进一层,进一步高度概括地表明了“庞公”真正的历史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含! 这里,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再来作以浅释: (一)从“庞公”自然地理的形成发展历史过程看其“历史底蕴深厚” 我们知道,“庞公(乡)”还有一个俗称叫“鱼梁坪”,传说“鱼梁洲”和“鱼梁坪”,本是连在一起的,后来由于河水的改道才分开的(据有关方面考查:在汉代以前,襄阳城东门外统称鱼梁洲,是一块三面环水,一面依山的半岛。至唐时,现在的鱼梁洲在枯水期仍与今天的鱼梁坪相连;另又考:从现有史料推断,鱼梁洲的历史很可能再往前推至春秋时期。乾隆《襄阳府志·襄阳县图》中,将洲标注为伍娘洲。图中所列方位及地形图,与今鱼梁洲完全吻合。关于伍娘洲的来历,府志《山水卷·汉水》中说道汉水“遂环绕东下为伍娘子洲,俗传伍大夫之妻望夫处。”而伍大夫指何人并未注明。《襄阳府志》等典籍中载入的古代襄阳伍姓大夫,有楚国大夫伍参、伍举和吴国大夫伍员三人。伍员即伍子胥,伍参为其曾祖,伍举为其祖父。无论伍娘子为其中哪一人之妻,均在春秋时期。如果此传说确实,鱼梁洲的形成起码不会少于2500余年)! 由此,我们又联想到“山明-学友”先生曾发表过的“襄阳古城外庞公乡地名趣考”文章中的一些地名联串,也真是情趣无穷: 一条大路(沈家大路)两条河(杨家河、刘家河),七个埂子(周家埂、菜家埂、叶家埂、张家埂、高家埂、熊家埂、康家埂))六条湾(姚家湾、陶家湾、徐家湾子、桥湾、周家湾、杨家湾);(周家埂、菜家埂、叶家埂、张家埂、高家埂、熊家埂、康家 一个窝(王家窝)两个洼(王家洼、余家凹),一口堰(田家堰)两条沟(吴家沟、潘家沟)五个坑(前乔家坑、后乔家坑、王家坑、朱家坑、马蹄坑),八个台子(汪家台、姚家台、石家台、洪家台、鲁家台、龚家台、谢家台、杨家台)七条巷(涂家巷、孙家巷、袁家巷、宋家巷、黄家巷-原宋家巷、黄家巷两个巷已没入大河中、东巷子、西巷子) 四个园子(单家园、苏家园、孟家园、涧南园)一个庄(王家庄),一座楼(金家楼)一个闸口(长门闸口)一个粉坊(李家粉坊)一座仓屋(杨家河前仓屋)一口井(黄家井)一个柞(王家柞),三条街道(东门小街,南门街、落轿街—现又统称胜利街)七条营(寇家营、刘家营、张家营、夏家营、钱营、崔家营、黄家营); 一个“先生”(“王先生”)四个祠堂(庞公祠、羊杜祠、张公祠、杨家祠堂)九座寺院(谷隐寺、凤林寺、白马寺-景空寺、甘泉寺、岘石寺、卧佛寺、兴国寺、延庆寺、报善寺)八座庙(孙家庙、刘家庙、龙动庙、夏家庙、杨家庙、洪家庙、十家庙、泰山庙),一条关道(凤林关)一座阁(观音阁),一座园林(习家池)一条泉(白马泉); 八座山峰(岘首山、凤凰山、白鹤山、铁帽子山—旧称白马山又名伞盖山、石匠山、扁山、望楚山-旧称马鞍山、谷隐山)六条冲(阎家冲、陈家冲、周家冲、董家冲、何家冲、乔家冲),一个洲上(菜家洲-已难知晓了)三个滩(凤凰滩、叫驴子滩、鹿门滩-现由于崔家营拦水坝蓄水均将永远淹没在水中)! 这从某种角度上虽然也可以说是对整个庞公乡地名地貌包括一些古建筑概况的一种趣味描述,但也许正是从这里,我们更可以看到“庞公(乡)”之所以又称其谓“鱼梁坪”的某种特殊的迹象和渊源(至解放初期,庞公很大一片土地上都还是河沙连绵)!那么由此追索,“庞公片区三面环水”、“与‘汉江明珠’鱼梁洲隔江相望”,仅此长远的历史过程而言,其“历史底蕴深厚”,也就势在必然! (二)从“庞公”的人文历史看“历史底蕴深厚” “庞公”“历史底蕴深厚”,不仅从以上地名地貌包括一些古建筑概况及命名中得到一此体现,而且从人文历史中更留下了许多深刻的永远抹不去的记忆和眷念! 首先从家喻户晓的“三国”故事中,人们熟知的不仅有庞德公,而且有其称之为“伏龙”、“凤雏”、“水镜”即诸葛亮、庞统、司马徽,并亦有刘表、蔡瑁、习帧、庞林等;再到西晋、东晋时代的有羊祐、杜预、习凿齿、释道安、慧远;南北朝时代有梁武帝、刘俗等,及至唐代有张柬芝、杜甫、孟浩然;宋代有曾巩等等等等,所有这些历史英雄和名人都无不与庞公大地息息相连!这些说不完的故事,书不尽的情怀,同样更饱含着厚重的文化积淀! 因此,无论从那方面看,“庞公”的确是“历史底蕴深厚”! (三)从“庞公(乡)”命名本身的发展过程看前辈们为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意愿 “庞公(乡)”命名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看到“鹿门逸叟”转载的“山明-学友”撰写的“襄阳古城外庞公乡到底因何而得名”文章中所作的详细阐述,由此深知,不仅是“庞公”人,而且直至当时的地市领导层,那种对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意愿,实在令人感慨万千!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正是从这里也有另一种感叹! 从以上我们看到的“庞公”的地名的趣谈中,似乎所有的地名的命名,除自然地理的特征外,另一个重要的特征大都是以姓氏为主,但所有这些姓氏中,虽然“庞”姓由于历史的原因在这里却没有多少续延(除解放初期在金家楼有一户“庞”姓、现在东门有一“庞姐”商户外,其他亦未发现),可为什么又对这个“庞”字却独有其衷,而让人们产生了如此地魅力和眷念?难道不正是因为人们出于对英雄的敬畏和仰慕?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