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3001|回复: 1

[时事评论] 作家抒写郞溪的“大冶元素”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789

主题

1819

帖子

2747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747

IP属地:湖北省

发表于 湖北省 2015-10-10 08:3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安徽郎溪,与大冶相隔600余公里,自本报8月19日刊发《郎溪县的“大冶元素”》系列报道以来,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被誉为另一座“大冶城”。
9月30日下午,趁着国庆假期,大冶本土作家一行驱车前往实地采风,访郎溪大冶老乡,听百年未改乡音,赏南漪湖秀美风光,创作富含大冶元素的文学作品。吻别南漪湖
       9月30日,阴雨连绵,车行八小时,国庆节凌晨一时才抵达郎溪。夜宵过后,才睡了五小时,我与四位好友驱车前往郎溪县飞鲤镇湖滨村。
去湖滨村的路好走,路面刷黑,且平缓宽敞。路的两旁全是树,村民的房子大多建在树林间的空地上,显得别致而玲珑。
在湖滨村村委会,村支部书记李祥贤和支部委员罗厚胜热情接待我们,请坐,递烟,上茶,谈笑,然后合影,我们有一种宾至如归的亲近感。
自始至终,我们都用地地道道的大冶话(郎溪人都称湖北话)交谈。李祥贤和罗厚胜生在郎溪,长在郎溪,却能接连不断地讲大冶话,这是我们始料不及的。罗厚胜讲大冶话最地道,纯粹的汪仁口音,平舌音和卷舌音转换自如。罗厚胜说,到郎溪他已是第四代人,他有一个共太公的大哥在湖山,1998年他回汪仁看望过这个大哥。
在村委会座谈了近两个小时,我们意趣相投,谈笑风生。
谈笑间,李祥贤谈及南漪湖,我们很想去南漪湖看看。
国庆节是个阴天,湖面风大,还夹杂着毛毛细雨。南漪湖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走近南漪湖,我们仿佛来到海边。滚滚的波涛从湖心翻转向湖岸,一浪压过一浪,我们仿佛遇上了钱塘江潮。湖边有几只鱼船,任秋风吹拂,任秋水荡漾,它们很自由自在地横躺在南漪湖的怀抱中……若是睛好天气,天高云淡,艳阳高照,湖面千帆竞发,鹭鸟翔集,那将是另一番景致了。
不管是何种景致,我们仍然心潮澎湃。掬一口湖水,嗅一嗅,吻一吻,轻轻地,柔柔地。这迟来的亲昵,绝对是人生难得的享受。
与大冶湖相比,南漪湖旷达,深沉,大冶湖秀巧,透明。
湖岸有一棵香樟古树,虬枝参天,绿叶葱茏。这棵树历经百年风雨,一直守望着南漪湖。六十平方公里的南漪湖四周居住着百年前移民到安徽的大冶人(郎溪人叫湖北人),现在已繁衍到数万人,这棵古树知道。南漪湖水产丰富,鱼类品种繁多,其中鳜鱼进过人民大会堂,蚬子远销日本,这棵古树也知道。湖滨村三千多村民人人会说或能说大冶话,村中五百多户人家有两百多户有小轿车,这棵古树当然知道。
走出南漪湖,才知道湖滨村如同一个心型的玉珮紧贴在南漪湖的衣领上。郎溪县重大旅游开发项目福寿岛旅游风景区便在这里。我这才明白,湖滨村三千多亩旱地为什么五年前都全部种上风景树。
午宴简朴而热烈。先泡茶,喝的是瑞草魁,瑞草魁荣获2010上海国际茶叶博览会中国名茶评比金奖。再敬酒,敬的是宣酒,宣酒荣获2011年安徽十大品牌白酒荣誉称号。
罗厚胜属虎,我属龙,正所谓“龙腾虎跃”,我敬虎哥一杯,我们一饮而尽。李祥贤也属龙,小我十二岁,我说是“双龙戏酒”,龙弟敬我一杯,又一饮而尽。
“老家大冶是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市里有上冯村、沼山村、北山村、水南湾和刘通湾,这些村庄乡村旅游事业发展很快,李书记和罗委员要组织父老乡亲回家看看。”我建议。
“一是文化寻根,二是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我们早有计划并一定要回老家看看。”李祥贤仍然说的是大冶话。
真是喜极而泣,挥泪告别前,我们紧紧拥抱,是脸贴脸胸贴胸的紧紧拥抱。
当晚宿铜陵市,微信中传来了李祥贤的亲切问候,他的微信名是“南漪湖”。
千里走郎溪
      大冶到郎溪基本上是全程高速,日行千里已经算不了什么,千里之遥也算不上远了。但在140多年前,居住在大冶湖附近湖山、四顾闸的一批先民为讨生计,仅靠一条条小渔船,背井离乡,携家带口,由湖到江、沿江而下,风一程雨一程。
不知过了多少天,精疲力竭的他们在一个风高浪急的港口边靠了岸。他们一打听这个地方叫芜湖,对于在湖边靠打鱼为生的他们而言,有了湖就不愁安身了。于是他们上岸,稍作安顿后,渔船就开始下湖打鱼。
后来才得知,这个湖叫南漪湖,也称南湖,湖不比原先的大冶湖小,湖面更开阔,气势更博大,物产也不比大冶湖少。原先的打鱼人现在仍旧打鱼,生活又重回平静,好像一切没有发生变化,变的只是这郎溪的话不太好懂。好吧,那就继续说咱大冶话,也让子子孙孙记住根在哪里。
后来每年总有一拔人要回到大冶老家省亲、祭祖,总要很兴奋地说到这个很像大冶的新地方,每次又要带来一批新的移民,还是沿湖而居。慢慢地,南湖边,渔村一个一个地多起来,打鱼的渔民也多起来。
一百四十多年来,郎溪和大冶未曾失去联系,续谱、祭祖,甚至联姻,一代一代的飞鲤人带回了一个又一个说着大冶话、土生土长的湖山新媳妇,既寻了根,也发了枝,郎溪的大冶人认为祖辈千里走郎溪是一个传奇,一个如神话般的传奇,供后人景仰传颂。
在湖滨村村口,我们故意操着大冶话问一位当地的中年妇女村委会在哪儿,她竟然也用大冶话跟我们交谈,好像我们走进大冶的某个村庄。一百四十多年后,我们走了一千四百多里,在郎溪,我们以最大冶的方式见面,说大冶话,谈大冶,共同的乡音一下子拉近彼此的距离,他们热情地招待我们,酒喝得痛快,话说得畅快,心情也愉快,一句最典型的大冶话“哈罗行”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在湖滨村,我们总共只呆了大半天,临走时,李祥贤和罗厚胜紧紧地抓住我们的双手,摇了又摇,故意大声地说着大冶话告别。突然想到,大冶湖和南漪湖虽相隔千里,却是与长江相通相连,就像一株葫芦藤上结的两个葫芦兄弟,想着大冶的湖山人和郎溪的湖山后裔也是血脉相连、生生不息,就连风俗习惯都没有好多的变化,郎溪的湖山人视大冶为根,现在的家乡为枝,希望根繁枝茂,亲上加亲,共同富裕。
这趟千里走郎溪让人感慨、感动的地方太多了。

      “湖北(大冶)是根,我们是支。虽然我们在这里生、这里长,但我们的根永远在湖北(大冶)。”当随行的文友再次向这位小我和文友整整一轮的老乡敬酒时,我借用这位文友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说“干之”,劝他们干杯。没想到,他却将此“干之”听成了彼“根支”,并发了这番令我们为之动容的感慨。
他是用地道的大冶汪仁略带河口方言说这番话的。要知道,这不是在大冶,而是在千里之外的安徽郎溪;而且,诚如他自己所言,他是在郎溪出生、郎溪长大的,从没到过大冶。可他的根却在大冶——祖籍是大冶。
在郎溪南漪湖畔,像他这样祖籍是大冶的郎溪人逾3万,占全县总人口的近10%。如果把地域再拓展到管辖郎溪县的宣城市,大冶籍后裔则更多。他们虽均会说郎溪话,可平时相互交流的方言却是地地道道的大冶话。正因如此,一个多月前,当大冶本埠媒体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似的披露这一消息时,盛赞这里是郎溪的“大冶城”。
出于好奇,“十一”期间,我和诸文友结伴前往这里实地采风。在异地他乡,我们真的听到了原汁原味的大冶乡音。乡音最能让人产生亲近感,在千里之外,能听到一个地方那么多熟悉的乡音,我们仿佛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家乡,激动之情,自然难以言表。
他们不仅乡音未改,而且其生活习惯、传统习俗都深深烙上了大冶元素。我们在飞鲤镇路边一小吃店过早时,正赶上一场婚礼,经实地察看,其迎娶习俗与大冶无异。另据我们了解,颇具大冶特色的春节“游铜锣”、清明做“印子粑”、端午赛龙舟等习俗和饮食文化,在郎溪也一样不落下。
历史上有太多的迁徙、太多的移民,据说连我们鄂东南人亦大多是从江西迁徙过来的。包括我们在内的绝大多数移民,历经岁月的打磨和时代的变迁,原有的文化在和本地文化的不断交融、碰撞中,不知不觉被本地文化所同化。可郎溪籍大冶人却在不排斥居住地文化的同时,世世代代始终牢记祖宗留给他们的那句大冶话,始终不丢弃固有的地域文化,始终记住自己的根。
根,始也,根乃事物之本源。“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树木之所以能枝繁叶茂,是因为有根在源源不断地提供养料。不忘根本,是绿叶对根的情意,是做人的应有之义。因为不忘根本,郎溪才会有“大冶城”;因为不忘根本,美国才会有“唐人街”,印尼才会有“泗水市”;也因为不忘根本,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才得以能世代传承,并发扬光大。
不忘根本,是一种浓郁的故乡情结,是一种血浓于水的家国情怀,更是一种生生不灭的文化传承。
泊船南漪湖
      从大冶湖畔出发,车子东行数小时,就可以到达南漪湖边。吸引我前往的不是南漪湖的美景,而是土生土长的沿湖住民使用大冶方言的神奇传说。国庆节前夕,我怀着好奇心,前往安徽省郎溪县一看究竟。
果不其然,接待我的三位主人都讲大冶方言。李祥贤和罗厚胜自称大冶移民后裔,一个带浓重的四顾闸镇口音,一个操地道纯正的汪仁镇大冶方言;还有一位世世代代住在本地,居然也是满口大冶方言。
罗厚胜告诉我,他的曾祖父生于大冶汪仁章畈村下罗湾,太平天国运动结束之后乘舟来到南漪湖畔定居下来。与他曾祖父同时移民来宣城的大冶人不在少数,他们大部分落户于南漪湖沿岸,继续以打渔、耕种为业。
南漪湖是皖南第一大湖,面积约190平方公里,丰水期面积约210平方公里,比晚清时期的大冶湖面积略大。大冶湖与南漪湖相距600多公里,长江自西向东贯穿期间。晚晴时期的大冶人或许顺江而下,在这个与家乡自然条件相差无几的地方,延续与家乡相近的生活生产方式。
一百多年时间悄然逝去,虽然历经时代变更,南漪湖沿岸来源不一的住民使用的方言相互渗透,语言变化自不待言,但是使用大冶方言的人数仍然数以万计。罗厚胜所在的沿湖村约有七成人不但继续使用大冶方言,而且同化了当地原住民的方言。
二十世纪大思想家海德格尔认为,命运只有在方言的诗性言说中才能获得本真的呈现。大冶方言移植到千里之外,并且在南漪湖畔保存至今,这呈现出南漪湖畔住民怎样的命运?我只是一个匆匆而过的游客,没有时间去深究这个问题,还是留给语言学家、历史学家或者民俗学家去孜孜以求吧。
南漪湖平素微波荡漾,水上飞鸟翔集,水中鱼鳖游泳,水底百草丰茂,尽显温柔静穆之美。而待我到来之时,大风掀起湖底的泥沙,翻滚不息,咆哮着拍打岸边,也冲击着我不平静的内心……
大冶人移民来了,不是来开发,不是来淘金,而是谋求维持基本生存。由于当地人烟稀少,大冶方言显得较强势,不用刻意保存。相反,倒是夹杂住在大冶移民之中的原住民需要保存他们的方言,否则有被同化的可能,事实正是如此。在相对闭塞的环境下,外来的大冶方言得以保存至今。
150年后的今天,南漪湖畔的大冶移民后裔不再像祖辈那样靠湖生存,他们走南闯北,甚至漂洋过海。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变了,交流的语言跟着变化,操大冶方言后辈越来越少,大冶方言日渐成为心头的乡愁。
离开南漪湖时,湖上几艘无法出海的小渔船,悠闲地随波荡漾,像是沉睡在岁月深处的方言。我突然想到:南漪湖畔的大冶方言,一头连着历史,一头指向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80

主题

1482

帖子

1773

积分

少尉

Rank: 5Rank: 5

积分
1773

IP属地:湖北省黄石市

发表于 湖北省黄石市 2015-10-10 11: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乡音就是亲啊。特别是出门在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