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下士

- 积分
- 106
IP属地:湖北省荆门市
|
象山大道是我们荆门一条最重要的主干道!在社区看见聊公示的图纸,应该说大多阔斧耳目一新,单个人认为方案设计上对景观建设也是粗描淡写,文化历史建设基本忽略,资金多在管网与桥涵等市政建设上。个人认为象山大道在功能完善的基础上,若能在园林景观建设上和文化融合上来当是妙笔生花,让我们这个改造项目上一个层次! 有些人一谈文化就怕,有些人空谈文化,也有人在审视。今年启动象山大道改造给我们这好一个平台,, 个人呼吁当下之急不仅在于扩宽改路,更应设计凸显园林景观与历史文化建设细节,将象山大道改造为荆门一条绿色大道、景观大道、文化大道、形象大道。 一、强烈建议做好一个“山”----虎牙关山(有说是荆门山):
1、做三国文化之关公文化,其实若干年前这个山头方规划就是关公公园,但一直未建设。南面就是掇刀区,一直来掇刀有其名却无其实。这么好的一个文化主题,这好的一个地形载体(虎牙关山体断面300*40米,前面湖、后背山),这好的一个城市景观节点(地形刚好在南城区与中心老城区之间,地理位置好)都被忽略,足可痛心,现在被开发商基本毁山伐林。具体设计可以在山顶做一个关公掇刀造型的大型铜雕(建议30米-40米),石头墙面处理后做大型三国文化浮雕墙山脚保留原有花坛植被,象山大道下面配上天鹅湖水上公园的音乐跑泉,加上夜景灯光照明,绝对震撼!绝对绝对大荆门!!!! 作为三国古战场的荆门,关公文化建设我们荆门这多年来无视,却被当阳一个县城抢去(当阳建设长坂坡公园、关帝庙等),当阳现在打关公牌比我们强、比我们快,我们一个地级市竞争不赢县级市,我作为当阳长坂坡公园方案评委看见当阳的文化建设走在我们前面,确实着急!我们荆门呢,回想过去20年建了几个公园都是以园林绿化为主,休闲运动为主的思路,但缺少荆门特色,鲜有文化传承之笔,就算有点本地痕迹本土文化不厚重不突出!
2、做荆襄古道文化:虎牙关刚好坐落在荆襄古道之上,我们荆门刚好在与荆襄古道中间位置,荆州与襄樊作为起点和终点自然不能做也不会抢!所以我们拿来顺手。什么叫荆楚门户,门就是一个家的通道和个城市交通要道,古往今来荆门就是中华的交通干线。做这个文化刚好诠释“荆楚门户”概念。 在古代文献记载中,在夏朝其实是“夏路”的一部分,楚人把从郢都(纪南城)向北到中原诸夏地区的道路称为夏路。一般以为,楚人南下以后,都于丹阳。丹阳初在豫西南丹水之阳的淅川,后南迁至今鄂西北南漳的荆山。在迁出荆山后,楚国的都城之名便易称为郢,此名一直使用至楚亡,凡都城都作某郢,如纪郢、鄢郢、鄀郢等。从楚国郢都(纪南城)出发,向北至今襄阳西的大道,这是楚人北上中原的夏路的最南一部分。荆襄古道又称周道。荆襄古道在秦代又成为南方驰道的一部分,荆襄古道又称南北大道(南道、北道)。是指从汉代东、西二京西安(长安)、洛阳(洛邑)到南方的大道。随着秦汉统一大帝国的建立,国家疆域范围的扩大,南北大道进一步向南延伸,荆襄古道由僻处南国、南土、南乡,一变为雄踞天下之中,成为沟通南方道路网的重要枢纽,地位举足轻重。唐代的交通以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为中心,通过驿站、邮亭向四方辐射,将全国各府、道、州、县连接起来,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驿路网。其中“从上都至汴州为大路驿,从上都至荆南为次路驿。”这条从长安至南都江陵的全国第二驿道,自长安越秦岭经商山路、襄荆路到达江陵。因为经过荆门境内,故常称“荆门道”,因为终点在荆州,故又称“荆州道。”唐代襄荆路驿道,不再是荆山东麓、漳河沿岸的故道,而是径由襄阳、宜城、乐乡城、长林(荆门)城、团林驿、观风驿、白碑驿,南下至江陵。北宋时,荆襄地区依旧是国家的腹心地带,吴蜀咽喉,川广贸迁之会。荆襄驿道仍然是国家转运物资的重要干线。有宋一代,荆州“控吴蜀之咽喉,兼襄汉之唇齿”,是长江中游地区最大的水陆中转站,也是著名的南北货物贸易中心。荆襄古道(荆楚古道),在湖北荆门境内线路最早是从荆山脊向南至荆州,后逐步东移。到明清时,从北到南为:北道十铺:自州前铺十里十里铺,又十里子陵铺,又十里上泉铺,又十里白獐铺,又十里三陡铺,又十里石桥铺,又十里桐树铺,又十里乐乡铺,又十里火食铺,又十里班竹铺,又二十里钟祥县界属丽阳铺。自州城至丽阳驿一百二十里;至宜城二百一十里(此处引李勋明先生论证)。
3.做荆门源文化:追根溯源,荆门人很多都不知道我们荆门如何得来的!宜都一直和我们荆门在争论荆门山到底实在哪?!我们不争人家就自然拿去,要让更多的荆门人了解荆门历史。这里引用彭鲁先生的文章;来解释荆门由来。
荆门以荆门山得名。据《唐书》载:“荆州有荆门县,以荆门山名”。
荆门山在今何处呢?有一种说法在今宜都市,属武陵山脉。而荆门人更相信在荆门市区。属荆山山脉。到底那一说更接近事实呢?
持荆门山在今荆门者认为,荆门山在城南虎牙关西北侧。清乾隆《荆门州志》云,荆门山“在州南五里,东西两山对峙如门,故名。”史载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析长林县置荆门县,荆门县名始此。荆门县治所在今荆门城北子陵上泉岗一带。五代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南平国设荆门军(治当阳)。南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陆九渊任荆门知军,军治在长林,据《九域志》载,长林县城在江陵府北一百六十五里(即今荆门),虽筑城但未建城墙。元为荆门州。明洪武九年(1376年)降荆门州为荆门县。期间明荆门州守御指挥使梅福曾改用石块重修城墙。
持荆门山在今宜都者认为,荆门山在今宜都市红花套镇与宜昌市点军区交界处长江南岸,与虎牙山隔江对,因“上合下开,其状若门”故名。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江水又东,历荆门虎牙之间,荆门在南,上合下开,暗彻南山,有门象;虎牙在北,石壁色红,间有白文,类牙形,并以物象受名。此二山,楚之西塞也。”西晋袁山松《宜都山川记》亦载有:南崖有山名荆门,北对崖有山名虎牙,二山相对,其荆门山在南,上合而下空彻,山南有像门也。又称郢门山。古为楚之西南屏障。山有十二峰,历代素称“十二背”,第十二背上有一天然巨石,形如弯月,向前十一背盖去,构成一座天然拱桥,人称“仙人桥”;桥下有溪流,幽深而清澈,人称“仙人溪”。远远望去,第十一背与第十二背矗立两侧,“仙人桥”横于其上,其状如门,故名荆门山。《大清一统志》:“荆门山,在宜都县西北五十里,与虎牙山相对。属武陵山。面积4平方千米,呈西北-东南走向。一般海拔80米,最高点海拔139米。临江一面削壁延绵2000米。有古荆门城遗址和仙人桥,仙人洞等胜景。历代文人墨客如李白、杜甫、柳宗元、李商隐、欧阳修、苏轼等在此触景生情,留下了歌咏荆门山的诗词歌赋200多首,著名的有《秋下荆门》、《渡荆门送别》、《荆门浮望蜀江》等。
宜都荆门山见于文献更早,约始于东汉初年。建武十一年(35年),岑彭攻荆门,毁之。后陈置荆门镇,杨素平陈,克之,唐初萧铣遣兵戍荆门城,李孝恭克荆门、宜都二镇,唐未古荆门城因长江洪水被淹,称淹洲坝(今名胭脂坝)。从上可知,荆门和荆门山是两码事。然而由于古代行政区划的变更,导致荆门治所位移,以至于荆门的命名名不符实。后荆门改以“因荆楚门户,控制要冲”而得名就有误读之意了。
荆门历史悠久。西周权、鄀国地。战国属楚。秦当阳县地,属南郡。东晋隆安五年(401年)置长宁县,并析当阳、编县地置长林县,属武宁郡。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废长林县入长宁县,十八年(598年)该长宁为长林。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析长林县设荆门县,以荆门山得名,荆门之名始于此,属江陵府。唐末废荆门县。五代后晋天福五年(940年)南平国设荆门军(治当阳)。宋熙宁六年(1073年)废。元祐三年(1088年)复设荆门军(治长林县)。元为荆门州。明洪武九年(1376年)降荆门州为荆门军为荆门县,属荆州府,十三年(1380年)复为荆门州。嘉靖十一年(1532年)改属承天府。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升为直隶州(辖远安、当阳二县)。民国元年(1912年)降荆门直隶州为荆门县,属襄阳道。1949年属荆州专区。1960年以江陵县沙洋镇设立沙洋市,属荆州专区。1961年撤销沙洋市,改为沙洋镇,划归荆门县领导。1970年属荆州地区。1979年11月16日,析荆门县城关镇及近郊置荆门市(县级)。1983年8月19日,撤销荆门县并入,改置省辖荆门市。1985年,设立荆门市东宝区、沙洋区。1998年12月9日沙洋区改设沙洋县。2001年3月17日设立荆门市掇刀区、东宝区。象山大道也是荆门重要的城市主干道来联系南北城区,作为象山大道与荆门南北城市节点,选择虎牙关山体来做荆门文化,我们以此纪念一下,也是唤醒荆门人一点历史记忆和荆门人的文化认同感,殊途同归。
二、做好几个游园广场节点的文化改造(十大文化可以落脚处,不宜太大)
1、银河游园改造(还是侧重文化景观改造,移去原有雕塑)
2、苏板桥游园改造:
3、象山二路小游园:
4、电视台对面小游园(忘记名字)
5、天鹅广场
当下荆门与当阳有长坂坡之争,与宜都有荆门山之争。人家都走前面而我们似乎放弃!有些文化人一直在奔走呼吁,也在思考验证。为啥我们不能将他们的心血和成果付诸实施!!文化是靠老祖宗给,也要我们抢,全国人民都在抢文化!一个城市可以没有历史但是不能没文化、没有特点,更不能没有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