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湖北省 2015-10-22 23: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农民班底演绎的神农架堂戏《送寒衣》
楚天都市报记者徐颖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萧颢
第二届湖北艺术节正在火热进行中,一直持续到本月23日,每天都有大戏小戏各种剧目上演,这次参展剧目众多,戏种也特别多,多达18个戏种。除了观众熟知的京剧、楚剧、汉剧和各种花鼓戏,还有较少出现的恩施南剧、竹溪山二黄、神农架堂戏等。
揭秘
山里人还愿所唱的堂戏
10月15日在黄鹤戏楼上演的神农架堂戏《送寒衣》,被称是“农民队伍闯进了艺术节”。
《送寒衣》讲述的是传统的“小姐”和“书生”的故事:传秀英、徐文杰本是指腹为婚,但徐家家道中落,富家小姐传秀英不顾家人反对,资助徐文杰进京赶考。这台堂戏台词非常口语化,“妹娃子”,“苕不苕”“做啥子”等词汇,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堂戏?很多人听都没听说过。著名剧作家、原省文联主席沈虹光介绍,堂戏是湖北独有的小剧种,这是第一次走进艺术节展演。
但堂戏的历史其实很长。据神农架堂戏剧团团长沈寿福介绍,堂戏雏形形成于唐代,盛行于清末民初。在神农架山区一直有一种祈祷还愿的风俗,一旦祝祷“灵验”,主人家就要请人唱戏。一般在农家堂屋里演,喊乡里乡亲来看,看戏的人要求36人以上,才算还愿成功。“为什么是36人?代表三十六天罡领受戏文及东家还愿意图传达至天!”
还愿戏一般是唱通宵,还有民间婚丧嫁娶也会请人唱堂戏。神农架这个由16位农民组成的剧团,每年可以演出60到80场。“现在还愿戏比以前少了,因为交通便利、信息发达了,人们生活条件好了。现在也不限于在堂屋里演,剧团也会搭建自己的小舞台,到各个乡镇巡演。”
堂戏和其他剧种有什么区别?沈寿福说,伴奏通常只有2-3人,在《送寒衣》这出戏中,81岁的老爷子王宏宣,一人掌管着锣、鼓、钹、镲、梆子等五六样打击乐器;另外几乎每部戏中都有丑角,丑角易出戏剧效果;演员们得什么角色、什么乐器都会,一旦谁农忙有事,其他人都可以顶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