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楚天时报记者找到了湖师退休老教授黄建群,和他聊了一个多小时 “tun”字应该写成“豚”
26日上午,为了弄清楚“tun”字到底怎么写,楚天时报记者给湖北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湖师”)宣传部副部长安向清打了一个电话,希望她能帮忙找到一位专家。
安部长建议记者联系文学院,后文学院党总支书记易桂娇提供了张鹏飞博士的联系方式。
张鹏飞博士说,自己在外面餐馆喝过tun汤,但对其来历并不清楚,建议向学院退休老教授黄建群请教,“黄教授是阳新人,而且对阳新的方言文化颇有研究,他应该能帮你解惑。”“我当然知道阳新tun,下午3点以后,你过来吧。”26日中午11点多,黄建群和楚天时报记者约好见面时间。
采访中,黄建群说,阳新tun的种类应该有三种,且“tun”字应该写作“豚”。
tun有三个种类
当天下午,楚天时报记者如约来到了黄建群位于黄石港区的家。“其实阳新tun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具体汉字,不过现在一般人都会写‘豚’字。”黄建群说,其实用阳新方言来说,正确的读音应该是“ten”,但按照普通话来说就是“tun”了。
他说,现在的“tun”有三种,一种就是指荷兰猪,即当前市场上比较火爆的豚鼠,又名豚狸、荷兰猪,也就是本报热心读者送给大冶茗山绝症教师张保庆的动物;第二种就是指番鸭,现在在阳新很常见,一般人说的“tun”也是这个。这个湖南也有养殖的,就是叫番鸭;第三种是指阳新“土tun”,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几乎找不到了。“上午你和我联系后,我还准备让朋友帮忙在阳新乡下找一下,看有没有土tun,如果有,让帮忙拍照片传过来的。”黄建群笑着说,由于时间比较紧急,一时半会也找不到。
黄建群说,阳新土tun现在几乎找不到了,或许在阳新相对比较闭塞的乡村,还能找寻到它们的踪迹。前几年,自己在神农架一个农村里见到过一次,但由于当时没有带相机,所以也没能拍照。
阳新土tun的羽毛 有米白有紫色
黄建群1946年2月出生于阳新县城,后因故全家搬到了荻田村。
在他记忆里,当地几乎家家户户都养tun,自家因母亲是做裁缝的,并没有养。“它们特别喜欢啄人,只要一进院子,就会啄你的裤脚,小孩子都很害怕。”黄建群笑着说,当年自己只有7岁多,也被啄过。
为了让记者更好地了解番鸭和土tun的区别,黄建群还特地用红黑两色中性笔画了一幅“土tun”画。
他说,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土tun的个头要小一些,羽毛颜色也不一样。
在他的印象中,阳新土tun比鸭子要肥一些,但脖子没鸭子长;羽毛不仅有米白色的,还有深紫色的;也没有鸭子喜欢乱跑,总是在屋前屋后转悠,和鸭子吃的食物相同。“和番鸭一样,土tun的头上有红冠,脚上有蹼,啼声嘶哑。”他介绍,按照个头由大至小排列,依次是鹅、番鸭、土tun、鸭。“土tun汤味道很鲜美,肉也比鸭肉要鲜美,要嫩一些,两者都是凉性的。”黄建群说。
他说,阳新和自己差不多大年纪的人,都应该知道在阳新,tun是有两种的,一种是土tun,一种是番鸭。
tun字应该写成“豚”
26日上午,楚天时报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关于阳新tun的写法不一,比较常见的就有三种:豚、屯鸟、暾。
到底该怎么写呢?对此,黄群建说,因为阳新tun的本字应该为“豚”字。
他说,阳新tun原本是没有本字的,即没有原来的字,没有表示本义的字,是当地人的一种口语说法,所以现在才有多种写法。
尽管在古语中“豚”字的意思是小猪,但黄建群认为不应指小猪,而是和鸭子相似的家禽,更具体的说应该指的是阳新的土tun。
1993年,在专门研究古汉语的学术刊物《古汉语研究》上,黄建群发表了一篇名为《也谈“豚”非小豕》的文章。
在文章中,黄建群表示,豚应是古代常见的家养动物,杜甫写过这样的诗句:寒风疏草木,旭日散鸡豚,“一个‘散’字就可以看出豚的数量之多,而且饲养它并不须花多大的力气。”
黄建群说,唐代诗人王驾《社日》中有诗句为“豚栅鸡栖半掩扉”,这样表明豚的居处为竹子或芦苇之类编成的篱笆,所以豚不应为小猪。
同时,他还根据《山海经·海内经》中关于豚的记载,推断出豚的脚上应该有蹼,且善于游泳,“尽管猪会游泳,但还不能说擅长。”“所以我认为阳新土tun应该是‘豚’字,当然我的意见也不见得是对的。”黄建群说。
□楚天时报记者蔡梦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