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姣 文/摄
今年30岁的汪学东是灵乡镇子山村人,他是一名大学生村官,还是灵祥花菇种植基地的创始人。三年来,汪学东的蘑菇成了灵乡镇的品牌,并带动了周边9个村31户农户一起致富。
放弃高薪职业回乡当村官 种植花菇初获成功
每天东方露白,家住在灵乡镇的汪学东就起床查看养菌室温度,根据气温变化菌袋随时进菇棚。闲时,他会在微博上,将自己艰辛、美好、收获的瞬间记录下来,并和创业者们指导、分享种植经验。
2年前,汪学东放弃外地的高薪毅然回家乡当大学生村官。很多人对他这一举动感到不可思议,不少人对他冷嘲热讽,而汪学东却有自己的打算。2013年11月,汪学东在一次培训中得知,随州农村家家户户都在种植花菇。肉厚、细嫩、鲜美,食之有爽口感的花菇能让当地村民每家一年赚到七、八万元,在家门口即可致富。他动心了:如果在家乡种植花菇,会不会也是一次致富的机遇呢?
在着手实施前,汪学东对花菇种植的整套流程进行反复实地论证。做到心中有数后,他凑了17万元从随州采购第一批原料和设备。在地理环境相对较好的红峰村建起一个占地5亩的花菇种植基地,开始了种植花菇的创业历程。
为节约生产成本,汪学东常常顶着烈日,冒着高温上山砍木条、竹子,再将一根根上百斤的竹子扛下山搭菇棚。花菇的生产需要灭菌,一堆培养袋的灭菌时间需要5天5夜且中途不能熄火的连续工作。酷暑时节,2万袋培养袋的灭菌任务,让他和妻子顶着锅炉边六七十度的高温,轮流值守整整一个月才完成。他注重花菇种植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虚心向农业专家请教。逐渐摸索出从花菇的栽培时间、培养料的配制、装袋与灭菌、接种到采收和加工一整套种植工艺。
功夫不负有心人。汪学东试种的2万袋花菇结满了硕果,由于卖相好、生态环保,投放到市场三天内就被抢购一空。为了保护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他第一时间注册了“灵祥花菇”的品牌。
成立合作社 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灵祥花菇”的品牌慢慢打响后,许多村民慕名来菇棚参观,并表达了加入花菇种植的意向。
汪学东在村里任职的过程中,发现本地有着很丰富的林木资源和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他在思量着如何通过一项产业,带领家乡人创业致富。
2014年5月,汪学东注册成立了大冶市灵祥花菇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灵祥花菇的种植、销售和技术开发。为了帮助社员快速掌握花菇种植技术,确保花菇的产量和质量,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开展“跟进式”培训。目前,合作社社员达到了31户,种植花菇21万袋,辐射灵乡镇6个村和周边三个村镇,产值预计达300万元,社员年均收入10多万元。
“创业之路虽然艰辛,但是我真的很感谢政府给我的创业扶持。未来,我想把项目做得更大,带领更多村民一起致富。”汪学东说。下一步,他打算运用现代网络电商平台销售,逐步把花菇种植规模化、产业化和品牌化,带领乡亲们走科学致富的新路子。
如今汪学东的蘑菇成了灵乡镇的品牌,并带动了周边9个村31户农户一起致富。与此同时,汪学东的微博粉丝逐渐增多,目前有两千多名。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作为大学生村官,生活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就更应该让自己多经受一些磨练,让自己的人生多一份精彩,相信有梦想、能吃苦、肯奋斗、长坚持、定成功。”汪学东在自己的微博里写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