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豆瓣书友 天津作家 徐阳春
世人皆云仙子不食人间烟火,故能脱胎换骨。在《西游记》的末尾,一代吃货猪八戒居然在成仙后“脾胃一时就弱了”’,吃几个馒头也要“胃伤”。成仙倒是个减少开销的良方,因为出家人四大皆空钱包也空空。但是从不食人间烟火那一刻开始,人生的乐趣便损失了一大半。
我想象不出自己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就算不是面黄肌瘦,也得是面带病容。最起码也是个“到底意难平”。我很少饿,但是我永远会馋。
如同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做的最多的一件事便是在吞口水,像是许三观一家人在被窝“吃大餐”一样。我随着作者游遍大江南北,那些深藏在街头巷尾的美食就在我的面前散发出香气,但却并不是触手可及的。如同有一只手触碰到了心底的痒处,却不肯搔上一搔。
我不敢在饿肚子的时候看下去,那如同是最残忍的酷刑。就算在吃饱之后,我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仍然被四面八方渗出的馋意笼罩。饥饿是最容易治愈的,但是从饥饿之上衍生出的馋几乎是无药可救。那种感觉优雅而又暴力,能让人们不知不觉之间陷入饕餮的罪恶中。
这是一个吃货的觉悟。为了吃一顿像样的早餐,我不惜跨越半个城市。为了一瓶心仪的葡萄酒,我几乎踏破了家乐福的门槛。偏偏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如作者所说,怀着十二万分的热情去朝圣,得到的却往往是深沉的叹息。而漫步于街头巷尾,却往往能发现一些不寻常的惊喜。
这是吃货与吃货之间的共鸣。这也是只有吃货才能听懂的交流密码。而只停留在饱和饿之间的吃客们,吃什么都是一样的。他们最多可以评价出几句“好吃”“不好吃”而已。
所以我对很多明星参加的所谓“美食节目”不以为然。吃什么都是“入口即化”,你当人家大厨们呕心沥血的作品都是mm巧克力豆呐?
越来越多的人对滋味的观念开始淡薄,于是电烤箱电烤炉电饭锅之类的方便器具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但是我们知道,这些工具是不能替代人间烟火的地位。要么为什么“柴米油盐酱醋茶”里面,柴会放在第一位呢?
没有柴,就没有烟火,也没有泛着淡淡木香的柴火饭。果木烤鸭之所以味道上佳,这完全是柴的功劳。所以荔枝木烤出的鸭子有着不同的吸引力,而把柴里放上甘蔗渣,则又是一种更复杂的滋味。那些百变的滋味被烈火颠覆重组,再附着于食物表面,最后才在我们的舌尖绽放出不一样的风姿。
所以人间烟火永远是我们生命力不可或缺的一角。就算科技日新月异,也没有什么能将它取代。
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