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广东
- 精华
- 0
下士

- 积分
- 90
IP属地:广东省
|
柯姓源于黄帝,出自周朝姬姓,始于西周,乃周太王姬亶父次子仲雍之后,西周吴国十世王柯卢后裔。周朝姬氏乃公孙轩辕黄帝后裔。 姬氏先祖西伯君主周太王姬亶父生三子:泰伯、仲雍、季历,周太王钟爱幼子季历之子昌(后称周文王),意欲传位于季历后立昌,泰伯与仲雍体父意,主动避位,从渭水之滨(今陕西岐山之地)来到今无锡、常熟一带,断发文身,与民并耕,当地人民拥戴泰伯为勾吴之主。泰伯身后无子,仲雍继位。仲雍传子季简,季简传子叔达,叔达传子周章。周文王姬昌之子武王姬发灭商后封周章为吴王,勾吴遂改国号为吴。周章传子熊遂,熊遂传子相。后来周共王会诸侯于柯山,姬相同与其会,指山为姓,故号柯相。柯相传子疆鸠夷,疆鸠夷传子馀桥疑吾,馀桥疑吾传子伯虏,伯卢正式立柯为姓,后裔遂遵之。柯相为柯姓得姓始祖,柯卢乃柯氏立姓始祖。
自柯卢公定姓以后,历三千余年,传百十余世,人文蔚起,遍布中华大地,传62世至成公。 成公字德修,号乐源,生于唐德宗元贞二十年甲申(804)十月十二日亥时,仕唐穆宗和番侍奉官。唐末僖宗时为避黄巢之乱,由安徽旌德县梅里村迁洪州(南昌)九江。唐光启二年(公元886)复迁兴国乐源(今江西瑞昌乐园乡)大泥坑,繁衍本支大族。成公为赣、浙、鄂、川、陕、云、贵、甘、闽(莆田)等广大地区柯氏之始祖。
成公生子满、平。满公,成公长子。生子怀裕,随子入闽莆田,为福建莆田柯氏始祖。平公生子颖,颖公生子昶,昶公生子祖,祖公生子光,光公生子嵩。
嵩公为六大房立房之始祖。嵩公生二子:杰、彻嵩公长子杰生四子:週、衡、廉、准,衡公生子伦,伦生二子:思陵、思洪,思陵公生二子:文宏、文安。文宏公房下呼为长房,文安公房下呼为二房。思洪公生二子:文运、文和。文运公房下呼为三房;文和公呼为四房,远迁福建海盐县,另修有谱。嵩公次子彻生子管,管公生子睽,睽公生子四公,四公生子延范、延祥、延升、延吉,延范公生子仁鉴。仁鉴公生四子:德陵、德勉、德秀、德和。仁鉴公长子德陵,字上高,行十三,生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癸酉,为云山派(五房)、双甽派(六房)始基之祖。娶刘氏,生三子:勃、珉、惠。 勃公生子康,康公生子通,通公生子立,立公生子寿,寿公生子辅,辅公生子能,能公生子盟,盟公生子士通、士卿、士璋。士卿公生四子:德富(字南仲)、德贵(字南贵)、德隆 、德明,士璋公生四子:德玉(字南尧)、德元(字南舜)、德诚(字南禹)、德禄(字南汤)。南仲公立五房,因南仲公葬于云山,后世亦称"云山派"。南舜公立六房,因南舜公葬于双甽口,后世亦称"双甽派"。 南舜公于元末明初避居黄塘,娶妣刘氏十三娘,生三子:伯祖、伯文、伯原。殁,葬双甽口,至今呼为**坟(今江西省瑞昌市乐园乡境内)。伯祖公迁居武宁洞口芦田,娶卢氏,生三子:永文、永宗、永轩。其后裔有守祖者,有迁兴邑麻石林、皂炉下、南城及鄢山干田湖者,有迁彭泽、青阳、西蜀者,枝叶繁茂。伯文公祖居华家山头,娶华氏,生子永彦。后携子永彦迁江夏山坡驿(今武汉江夏区山坡镇)长仑岭(大屋柯),裔孙分居六庄,称柯六庄。复迁四川重庆府碧山县,娶妣生六子,号甲族。伯原公定居肇陈(今江西省瑞昌市肇陈镇),娶妣王氏四娘,生六子:永宝、永寿、永隆、永华、永琛、永霖。永隆公时,家声日振,置田千有余亩,构巨宅,凡八门,分六爨而居,里人改呼肇陈为八门。此六房祖居之地也(今江西省瑞昌市肇陈、洪一、乐园三乡镇和湖北省阳新县洋港镇一带)。仁鉴公次子德勉生二子:捷、二五,捷公生二子:敦仁、宣义,敦仁公生三子:居中、又中、彪中,宣义生子:正中,正中生子二:震远、彦远 。仁鉴公三子德秀下赘改姓陈。仁鉴公四子德和公后裔迁黄冈,武昌(今鄂州)九十里长港柯氏,以德和公为始祖。
寻根溯祖,柯家营的柯姓源于柯氏乐源成公十四世孙德和公,德和公乃我柯家营世系始祖,十五世长公于元朝初期由江西瑞昌迁湖北黄州府。十八世永兴公、永二公、永三公,永二公迁汉阳府(今汉川、蔡甸、汉南、仙桃部分地区),永三公未详。二十二世舜公、禹公、益公。舜公生二子,长子名柯贤,次子柯晁(晁公为红安柯氏始迁祖,堂号因笃堂),舜公随长子由江西临川迁黄冈。禹公迁德安府(今安陆、随州、孝感、大悟、广水部分地区),益公迁光州固始息县(今河南信阳息县)。二十三世贤公以军职自江西临川迁黄州府,这就是后世柯氏谱系中的军籍德和公派系之说由来。二十六世五子公、达公,兄弟二人在明宣德年间由黄州府迁武昌府樊湖长港(贤公黄州卫军屯地)今柯家营,五子公乃我柯家营立业之祖。达公子孙后又迁四川清巷口改姓何(今四川广安)。
柯家营自五子公立业历数十代,五百余年,人丁兴旺,子孙繁荫,现有人口2000余人,为鄂州市第二大柯姓村庄。柯家营分为东庄;西份;中份。
附件:
德和公后裔外迁明细
一、德和公支系
1、18世永二公迁汉阳府(今汉川、蔡甸、汉南、仙桃部分地区),永三公未详。
2、22世禹公迁德安府(今安陆、随州、孝感、大悟、广水部分地区)
益公迁光州固始息县(今河南信阳息县)。
3、23世晁公以禀生身份立家,以兄柯贤军务烦劳不堪目击为由,自黄州府迁至黄冈县北中和乡傅家田,即今红安县八里镇大河畈柯家田一带定居,柯晁为红安柯姓的始迁祖。
4、26世五子公、达公,兄弟二人在明宣德年间由黄州府迁武昌府樊湖长港(贤公黄州卫军屯地)今柯家营。达公子孙后又迁四川清巷口改姓何(今四川广安)。
二、德和公十六世廷芳公仲柏子樊川公支系
1、38世运祥、发、恒三公乾隆年间由武昌府柯家林外迁陕西宁陕厅庙沟(今陕
西安康市)。
三、德和公十六世廷璋公仲材子近三公支系
1、37世祖佑公乾隆年间由武昌府冶邑金山堡暖水咀迁河南丁子关(今河南南阳市邓州市)。
四、德和公十六世廷璋公仲桥子鸿公支系
1、35世正廷公乾隆年间由武昌府冶邑金山堡暖水咀迁均州(今湖北丹江口市)。
2、36世昌近公乾隆年间由武昌府冶邑金山堡暖水咀迁四川(具体地址不详)。
3、36世昌文公乾隆年间由武昌府冶邑金山堡暖水咀迁河南金紫关(今河南南阳市淅川县)。
五、德和公十六世廷璋公仲桥子美公支系
1、35世正邦公乾隆年间携三子昌玉、琏、瑚由武昌府冶邑金山堡暖水咀俱迁陕西镇安县东乡金井河江陵赛瓦房口乾沟。
2、35世正坤公乾隆年间携三子昌孝、友、睦由武昌府冶邑金山堡暖水咀俱迁房县(今湖北十堰市房县)。
3、35世正德、正寅兄弟二公乾隆年间由武昌府冶邑金山堡暖水咀迁四川(具体地址不详)。
4、36世昌星公乾隆年间携六子世益、杨、学、福、重、曰由武昌府冶邑金山堡暖水咀俱迁陕西镇安县东乡金井河江陵赛瓦房口乾沟。
5、36世昌云乾隆年间携五子世堂、启、祥、源、礼由武昌府冶邑金山堡暖水咀俱迁陕西镇安县东乡金井河江陵赛瓦房口乾沟。
6、37世世甲公嘉庆年间携子由武昌府冶邑金山堡暖水咀迁四川(具体地址不详)。
7、37世 世袭公嘉庆年间由武昌府冶邑金山堡暖水咀外迁不详。
8、38世 运山公道光年间由武昌府冶邑金山堡暖水咀外迁不详。
9、38世 运顺公道光年间由武昌府冶邑金山堡暖水咀外迁不详。
10、38世 运富公咸丰年间由武昌府冶邑金山堡暖水咀外迁不详。
11、38世 运兴公同治年间由武昌府冶邑金山堡暖水咀外迁不详。
12、38世 运龙公同治年间由武昌府冶邑金山堡暖水咀外迁不详。
13、38世 运久公道光年间由武昌府冶邑金山堡暖水咀外迁不详。
14、39世 显燕公同治年间携子由武昌府冶邑金山堡暖水咀外迁不详。
15、42世 亨达携二子在解放初期由武昌府冶邑金山堡暖水咀外迁四川不详。
有信息请联系:柯于近 18926795352 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