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的岁时节令民俗 岁时节令也就是岁时、岁事、时节、时令等事,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种集体性习俗活动。显示了我们祖先对自然运动规律的认识与把握,探究其根源,即是人们祈望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岁岁平安。神农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依傍周边地域的民间习俗,约定俗成本土的岁时节令民俗。 正月 大年初一谓之“春节”,俗称“过年”。春节是人们最看重的传统节日。 出天行 半夜子时,人们在门前燃点一堆竹竿,噼里啪啦爆竹“出天行”,后以鞭炮取而代之。(“爆竹”之名源于燃点竹竿作响。)村落各户争相燃放,谁家爆竹最响,燃放时间最长方显富裕,故尔鞭炮声不绝于耳,直到天明,导致穷家难与富家相争。 压岁钱 长辈在除夕夜将铜钱用彩绳穿成串或用彩绳编成龙形,将钱币封成红包置于枕头下,称之“压岁钱”,由于铜钱成串,故有“串压岁钱”之说。相传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可在晚辈给长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抢元宝 早餐全家合食除夕夜包好的水饺,亦称“包面”,有几个水饺其内包有铜钱币的称之“元宝”,先煮一盆盛于桌上,供全家人抢选,称之“抢元宝”,若谁获之,俗言:“时逢好运,年丰财望”。 拜父母 初一,凡分家居住的儿子备礼偕妻及子女前往父母家拜年,来到门前鸣放鞭炮,方才进门给长辈叩首拜年,父母给孙子、孙女“串压岁钱”。 初二,出嫁之女备礼偕夫及子女回门给长辈叩首拜年,其礼女与子相同。 玩龙灯 民间自发组织的“迎春灯会”。初三晚 “出灯”,十五晚“收灯”。“出灯”、“收灯”两晚集中演出,舞龙、耍狮、采莲船、玩蚌壳、双花棍、打花鼓……张灯结彩,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欢声雷动,灯火不夜天,热闹非凡! 灯会期间,每晚敲锣打鼓到各家拜年,舞采莲船送恭贺,耍狮驱邪镇妖,祈福平安。妇人相争将幼儿递与舞狮头者手中,舞狮头者递于舞狮尾者传回妇人手中。俗言:“此后无病无灾,小儿长大成才”。其后,东家谢彩礼,彩礼置于叠桌之顶(至少五张多则七、九张方桌,绝不能叠八张,故有七上八下之说。)或悬高竿于屋檐,舞狮者凭高超技艺“抢彩夺红”,舞者沉着应战,观者惊心动魄。舞狮者获彩礼之后,众人欢呼,鞭炮齐鸣,送其往第二家,约好第三家备夜宵,这家还要殷富望重方能争得。东家设宴,聚众乐至鸡鸣方散。 吃春卷 初九称“上九日”。春卷是用鸡蛋摊煎成薄皮,将肉馅盖满鸡蛋皮之上卷成圆长条后,切成小段,蒸熟后盛于碗中,称之“春卷”。上九日这天,东家以春卷为主菜肴摆筵,宴请乡党族人,敬宗睦族,亲和邻友。虽然此俗渐已淡出,但是“春卷”却成了民间筵席必备菜肴。 元宵节 “正月十五闹元宵” ,吃汤圆,合家团团圆圆。 赶毛狗 农家在田中聚干草数堆燃烧杂物,全家人一齐吆喝,谓“赶毛狗”,意在驱天灾除瘟疫,俗称“毛狗”是不祥之物。 亮灯笼 十五晚家家灯火通明,儿童提“亮筐”(小灯笼)结伴玩耍。故有“三十的火,十五的灯” 之说。这晚是灯会高潮之后的收灯之夜,收灯时必将所有道具烧毁,此时众人争抢龙衣碎片揣于胸前,意获龙恩,平安吉祥。 糊乱草 十六这天,农家将残剩食物合煮-锅粥,全家食之,谓之“糊乱草”。俗信此举之后田中不长杂草,确保五谷丰收。实意为不浪费食粮,此俗沿袭至今,称之“煮汤饭”。 俗谚:“过了十五六,一无豆腐二无肉。” ,“过罢元宵过罢年,各做生意各种田。” 正月十六,商铺鸣放鞭炮开门做生意,称之“开张”。 二月 初二称“青龙节”,俗传此日“龙抬头”,男子以剃头为吉。俗传二月十二日“花朝节”是花神生日,清代蔡云有诗云: “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红紫万千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杨柳青,放风筝” ;春耕之始,犁耙水响;幼女穿耳,以待佩饰。 三月 “清明节”旧俗扫墓祭祖,携带五彩纸幡,俗称“清明吊”,备酒食果品、纸钱、香裱,到墓地后,将食物供于亡灵墓前,焚化纸钱,燃香插于坟头,给坟墓培上新土,再将请清明吊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鸣放鞭炮。最后聚坐坟前吃罢酒食,合众“踏青”归家。清明茶园采新茶,男女同唱采茶歌。 四月 八日称“浴佛节”,将五香水盛于钵中,以其供奉神龛之上。朱书咒符,称之“赶毛虫”。白纸写黑字:“姜子牙在此,吾家有猪不卖!” 贴于猪栏,以保六畜兴旺。 五月 “端午节”。悬“艾虎”(艾蒿)、蒲剑(苍蒲)于门,取辟邪之义。洒雄黄酒于宅院四周以驱虫蛇。煮粽子、做香袋以应节令,相互馈赠。 六月 六月六日,民间称“天赐节”,文人称上天赐书,僧人称上天赐经。是日晒书翻阅。妇人撑竿搭架“六月六,晒红绿”,称之“晒龙袍”。 七月 “月半节”,亦称“鬼节”。俗谚:“年小月半大,鬼歇三天驾” ,十三或十四日祭亡灵,烧冥钱包袱,包袱是将冥钱封好,如同信封,先写包袱头,即在封面上写上某某亡者尊称受用,反面草书一个“封”字,再封上数个包袱,每个写上“吉日封”字样,用麻线捆于“包袱头”后,对家族亡故之人皆予敬奉,十三日傍晚寻块平地堆好所有包袱,在其外将水泡饭或草木灰撒个圆圈围住,同时将给“地盘涅主”、“古老前人”;“五音男女”、“十类孤魂”的几个包袱置于圈外,此后敬奉者叩首,点火焚烧,焚烧时切忌翻动包袱。 是月又称“七夕”、“乞巧节”。月半之日嫁女归宁。是夜年轻男女隐藏葡萄架下,戏闻银河牛郎织女细语,实为互诉衷情。 八月 十五日 “中秋节”。 赏月 “中秋月圆人团圆,家家户户食圆饼。”晚备瓜果大圆饼于月下,合家赏月。月出时分,长者用刀切饼,此时,圆饼称为“月饼”,亦称“月开天门”,长者将月饼分给全家人丁,各举月饼对月吉语,祈求护佑。传言“月开天门”,即月中心开一道门缝金光四射,一闪即逝,谁人若见,速对月许愿何物,月神即奉赠。民间有一传说,说有一笨嘴女子见“月开天门”,忙人无措,笨嘴笨舌不知祈求何物,急得直摸嘴巴,月神误赠她一嘴胡须,人们便称她“月老”,后来笨嘴女子成了巧嘴媒婆。 摸秋中秋夜,这家到那家,那家到这家相互“偷”摘瓜果,称之摸秋。农谚:“月亮照人脸,摸秋不为偷。” “只摸瓜果,不偷五谷。” 九月 九月九日“重阳节 ”,谐音“久久”。《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农家认为是庆贺丰收的吉利日子。农家酿黄酒之日;村姑采野菊插发间,以此辟邪;儿童嬉斗蛐蛐;士流登高赏菊,结伴饮酒赋诗;“中秋才过,又是重阳到。露乍冷,寒将报。绿香催渚芰,黄密攒庭草。”此俗,文人墨客留下诗篇在民间演义传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