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来不《访友》 去不《辞店》 曹锦军 位于长江中游北岸,大别山尾南缘,鄂皖赣三省交界的湖北省黄梅县是黄梅戏的发源地,黄梅戏曾名黄梅采茶戏、采子、采茶、黄梅调等。起源于明代末年,形成于清隆年间,后发展于安徽。黄梅县黄梅戏2006年5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5年10月18日,为期六天的黄梅县第三届地方戏剧节在该县小池镇杨泗村拉开帷幕。 参加这次演出活动,有小池、分路、孔垄、新开、蔡山、濯港等乡镇11个民间剧团,演出的节目有采茶戏、文曲戏、黄梅戏等。参加演出的演员有320人。演出活动中,剧团演员演出了与《天仙配》、《女驸马》等剧齐名的黄梅采茶戏经典剧目《菜刀记》中的一折《小辞店》,不禁让人想起了有关黄梅采茶戏的一些规矩和传说。 来不《访友》, 去不《辞店》,是过去黄梅戏艺人们讲吉性,求太平的一句行话。大意是到一个地方新搭的台,第一台戏不以《山伯访友》开场,最后一场戏不以《小辞店》首场。因为梁山伯访祝英台后,得知婚变,回家就吐血而亡,这样的场景不好开锣唱戏。而《小辞店》,是蔡鸣凤辞店回浠水后就遇害,特别是剧团唱完戏就要转场,唱这样的戏就不吉利,因此来不《访友》,去不《辞店》。 据《黄梅采茶戏志》记载:《小辞店》里卖饭女柳凤英是黄梅县濯港镇高桥村柳明家墩的人。她生前开店的地方就是柳明家墩附近的胡六桥桥头,死后葬在齐湾。当时浠水的蔡鸣凤到黄梅做生意住的就是她的饭店,辞店的故事就发生胡六桥。柳凤英在《小辞店》里唱到:柳凤英十字街做买做卖,蔡郎哥大方客送奴招牌;上写到四大字绅商学界,下落款四小字仕宦行台;到春来宿的是南京上海,到夏来宿的是望江石牌;到秋来宿的是济宁烟台,到冬来宿的是辽宁关外。 黄梅县濯港镇胡六桥位于考田河中游,该地明代末年有小码头,有桥,交通方便,人员流动量在当时比较大。水路从这里可以乘船到太白湖,然后通过梅济港到华阳河水系的龙感湖,再从沿湖的安徽宿松县或者太湖县、望江县、怀宁县等地段进入长江。陆路可以从胡六桥到黄梅县城以及附近的广济梅川等地。据传,蔡鸣凤辞店时,柳凤英走的是陆路,从胡六桥经过大河铺送到广济双城驿才回头。 黄梅采茶戏传统剧目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每个剧目都来源于生活,细细品嚼,定会嚼得唇齿留香,其乐无穷。 曹锦军围炉 微信公众号caojingjun19731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