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柯珊 文 朱昶俊 摄
>>开栏语
今年8月,本报采访团队奔赴大冶多个乡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大冶老八景”进行了全面、深入地报道。整个采访报道活动历时两个月,在社会上引发了极大的反响。
9月底,在寻访“大冶老八景”顺利结束的同时,本报海选“大冶新八景”活动正式拉开序幕。秉持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通过景区自荐和市民推荐两种方式,本报收集到了一大批“大冶新八景”推荐表。
即日起,本报推出《海选大冶新八景》系列报道,对从新八景推荐名单中脱颖而出的、能成为大冶城市标志的、能体现大冶本地历史文化底蕴的本土美景进行全方位的报道,力求展现大冶发展的新面貌。
主办单位:
大冶市旅游局
大冶市文体局
黄石日报传媒集团大冶分社
协办单位:
大冶市文联
大冶市作协
大冶市诗词楹联协会
大冶市摄影家协会
赞助单位:
大冶市文化宫电影院
秋风未凉,桂子飘香,清晨的尹家湖畔,行人稀少。与几年前不同,如今的尹家湖路边绿树成荫、鲜花环绕;湖畔亭台水榭,景观廊架,“千山照平湖,城在湖波上”的美景再次展现在大冶人面前。
未来,尹家湖区域将依托大冶城市历史与特色,通过景墙、雕塑、喷泉等不同的设计元素,结合广场、院落、建筑群等不同的空间围合方式,形成布局有序、层次分明的城市风光,并被打造成城市复合型休闲度假功能区。
灵动“母亲湖” 孕育千年富饶土地
位于大冶城区东北的尹家湖,大冶市民一定不陌生,因为多年来,它一直被誉为大冶人的“母亲湖”。行走在尹家湖畔,一阵凉风伴随着泥土和青草的芬芳,扑面而来。向东远眺,在晨光的照射下,湖面波光粼粼。微风吹过,尹家湖清亮婉转,似水含烟,同时多了一份岁月沉淀的美。
尹家湖,本是一滩静谧的巨大湖面,但当它被村庄、道路、桥梁间隔开来,炊烟、稻田、牛羊、行人纷纷点缀进来,顿时增添了不少烟火气息。有人说,若把西湖比作西施,那么尹家湖就是赵飞燕了。它清雅、灵动、磅礴、大气,宛若一幅天然秀美、充满生活气息的生动画卷。
“东西湖塘十里长,波光尽处是莲乡”。尹家湖是富饶的,每当夏季来临,青莲生长,菡萏点点,稻菽田田,清风徐来,香气袭人。一到冬季,不仅湖中的鲫鱼肥腴,湖面还有野鸭游水,它们不怕天寒地冻,在芦苇丛中筑巢、嬉戏,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大冶的先辈们,看到这片辽阔而清澈的湖水,纷纷迁徙到湖边定居,然后繁衍生息。人们或引水灌溉,种植粮食;或乘舟湖中,捕鱼为生;或掘井淘金,以金换粮……他们视尹家湖为自己的“母亲湖”。如今,尹家湖成为大冶城区及周边乡镇街办居民唯一的饮用水备用水源。几千年来,尹家湖一直用其博大的胸怀和甘甜的乳汁,容纳滋润着大冶这片土地。
环境遭破坏 全力再造城市“绿肺”
慷慨的尹家湖哺育了世世代代的大冶人,可贪婪的人们不光没有感恩,还不停向“母亲湖”索取,不断摧残它的心灵和肉体。
资料显示,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上游密密麻麻的工矿企业,每天向大冶湖排放10万吨污水和废物,导致“母亲湖”的水质受极度污染;进入本世纪,土地显得格外稀缺。一个又一个项目汹涌而来,他们觊觎着“母亲湖”,日以继夜地向它填土造地。
如今,尹家湖的面积比原来缩小了五分之二,只剩下63.4平方公里。湖里鲜美的草、活跃的鱼不断消失,湖岸边的各种垃圾不断增多。据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一份报告显示,“母亲湖”原有的饮用功能、航运功能都丧失了,原有的渔业养殖、农业灌溉、防洪调蓄功能,丧失了一半。
眼看着“母亲湖”越来越“虚弱”,大冶人终于意识到:拯救尹家湖的工作已经刻不容缓了!
2012年3月21日,大冶市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尹家湖保护工作”的决议。议案指出,近年来,由于尹家湖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和治理,造成水体污染、湖面萎缩、河床淤塞、生态恶化。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统一思想,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做好尹家湖的保护工作。
2013年,大冶正式启动尹家湖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项目包括尹家湖水环境治理、备用水源拦水堤建设、截污管网工程建设等7个方面,为期三年,总投资7.12亿元。
2014年8月底,尹家湖西岸水源保护绿化工程率先全线竣工。今年7月,尹家湖东岸综合治理水环境工程建设也全面启动,该工程将以“生态基底修复、绿色空间织补、文化意境营造”为建设理念,在注重尹家湖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的同时,将加大源头截污治污力度,将来自湖泊上游黄金山、牛角山污水源截留、汇入城南污水处理厂,消除最大的水源安全隐患。
同时,该项目将采用水生植物净化湖水等生物、物理方式,加大湖水治理力度,使水体达到国家Ⅲ类备用水源标准,将东岸绿化景观带再造为城市“绿肺”,大手笔保护这块备用水源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