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249|回复: 0

[时事评论] 踏破铁鞋呈现新老八景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1789

主题

1819

帖子

2747

积分

中尉

Rank: 6Rank: 6

积分
2747

IP属地:湖北省

发表于 湖北省 2015-11-9 15:3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寻访老八景,海选新八景”,是《今日大冶》2015年多个重大策划之一。大冶是一座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几千年来,金湖湛月、太和云雾等老八景名扬天下,众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美丽的诗篇,迷人的景色也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今年8月,本报成立了专门的采访团队,记者们深入每一个景区,纪录那些与老八景有着深刻渊源的人和事,力求将老八景全面地展示在大冶市民面前。
追溯历史   传承精神
今年,报社启动了大冶“新老八景”大型新闻策划,记者一行走遍大冶各大乡镇,追随先人的足迹,探访大冶老八景的现状。这一过程,可谓一波三折,有惊有喜。
“虬泾钟灵”被定为大冶老八景系列的首篇稿件,我感到压力重重。由于此前跑交通线和商贸线,写的稿件大多比较政策化和生活化。而老八景的报道,对记者的文字功底要求极高,同时还需要身临其境,去感受古人当年在诗句中描绘出的意境,实在是难上加难。
在炎热的八月,顶着烈日的暴晒,我和摄影记者前往离大冶市区最偏远的金牛镇,决定先一探“虬泾钟灵”的究竟。到那后我才发现,原来这个景点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虬川河,另一个是钟灵古刹。
顺着虬川河而下,我一路观赏着它的脉络,用心去感受它千百年来的历史蜕变,再一路上采访周围的居民、嬉戏的儿童、洗衣的妇女、摆摊的老人……每一位都是我不愿放过的采访对象,我试图以此揭开虬川河的神秘面纱。
随后,我们又前往金牛镇政府,查找关于这条河的所有文献资料,追溯它的历史,以及世世代代依河而生的金牛人的生活。我知道,这不仅是一条河,更是一段历史的渊源,一种精神的传承。
经过逐个的采访、查找、分析、记录,一篇《虬泾钟灵:毓秀沃土文商并重》的稿件于8月12日见诸报端,随即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在微信平台上、QQ读者群里,大家纷纷转发这篇老八景的开山之作,并毫不吝惜溢美之词,大赞此策划敢创新、有意思。
随后,第二篇、第三篇报道接踵而来,大冶人民对于老八景的印象重新涌上心头。
老八景的采访告一段落后,我们启动了新八景的海选活动。上周,本报推出了新八景海选第一篇,受到不少读者的关注。虽然褒贬不一,但创新之路难免会收获不同的声音。作为一名记者,我仍然会用客观和真实的心态去记录所有的一切。
记者 柯珊
一路风景   一路前行
8月14日,市博物馆开展了以“走近历史,追寻红色记忆”为主题的首届青少年社会教育活动,其中有一站便是走进铜録山古矿冶遗址。于是,我带着采写铜海飞烟的任务,和10名《今日大冶》小记者一起参观了铜録山古矿冶遗址,并现场参与考古挖掘。
活动中,活动主办方破例让我们进入考古挖掘现场,由于地处博物馆后面的一座小山丘上,路程有点远,走走停停又花了半个多小时。到达后,出于对考古文物的保护,所有人集中在一块露天的小坡上,在考古专家的指点下,眺望着不远处挖掘完毕的长方形墓坑,以及被塑料布包裹严严实实的山包。
采访当天,酷热难耐,带去的水瓶已见底,可荒郊野岭,连商店也没有,很多小记者向我求助。我只能和有水的孩子商量,让他们相互匀一点水喝。看着树荫下,三三两两的孩子聚在一起,用小手握着水瓶接水的样子,深刻体会到了炎夏采访的艰辛与不易。
铜海飞烟见报后,我又开始了对沼山叠翠的采写。沼山位于保安,距市区有点远,而沼山离保安政府又有点远,由于对路况不熟,在出发前,我只好跟保安政府的朱春华老师联系,请求他一路陪同。
朱春华老师是一位保安通,同时也是一位摄影爱好者,出发之前,他跟我讲解了很多关于保安的历史、典故,这为稿件采写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去沼山的路上,我们一路欣赏沿途的风景,一路采访当地的村民。为了拍出沼山水库的大镜头,同行的摄影记者朱昶俊展示出极高的身体柔韧性,一个跨步,轻盈地跳到亭台上,站稳后,蹲着马步,身体后倾,“咔咔咔”拍个不停。朱春华老师也用相机记录了我们一路采访、拍照的点滴。
由于老八景采用连版刊登,所以采访中,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深入挖掘、补充素材,往返一个景点要花上一天的时间。虽然我写过各种题材的千余篇稿件,但在采写八景时,仍然有过茫然、想放弃的念头,一度不知从何下笔。
采访结束后,我花了6个小时的时间完成铜海飞烟,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完成了沼山叠翠。两篇稿子近万字,光靠文字堆积是不能见报的,这其中,有跋山涉水的艰辛,有顶着烈日的汗水,有无数个提问后的回答。一路风景,一路前行。
记者 周曼茹
汗水背后的美景
最初接到老八景采访任务时,我有些畏惧。不是害怕采访的艰辛,而是因为我不是大冶人,面对大冶人熟知的老八景,我唯恐自己写得不够深入、不够接地气。
为了把稿件写得完美,我花了三天时间上网搜索相关历史资料,金湖湛月之名从何而来?寡妇堤的传说哪个最真实?拥有鹿头夕照美景的鹿耳山到底长什么样?从几千字的资料里,我对自己将要采访的金湖湛月和鹿头夕照有了大致的了解,但要想完美呈现在报纸上,还需要用双眼感受,用双脚丈量。
采访金湖湛月时,天气很凉爽,我从大冶一桥开始,沿着寡妇堤一路前行。余炳贤老师讲述的关于寡妇堤的历史传说犹在耳畔,眼前的寡妇堤已经变得十分现代化。绿化程度颇高的绿荫长廊一路延伸至青龙塔下,三五个市民或在寡妇堤一侧的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或在凉亭里打牌娱乐。
来大冶工作之前,我就知道大冶有座青龙塔,但一年多时间里一直没机会去游玩。趁着采访的机会,我终于登上了这座9层高的宝塔。作为一个恐高症患者,站在塔顶边缘向四处张望时,手心出了不少汗。但作为一名记者,我知道自己必须要用相机记录下眼前的风景,因为青龙塔是金湖湛月美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采访前,我曾在大冶风云网上看到一个刻有“金湖湛月”字样的石质门楼,由于对大冶不了解,我当天下午没有立刻找到它。可当我回到报社,站在窗口欣赏红星湖景色时,“金湖湛月”的门楼突然在目光所及的最远处探出了脑袋。
登上湛月岛,“金湖湛月”门楼在夕阳的照耀下愈发的有韵味。唯一让人可惜的,是湛月岛的荒凉,杂草丛生的地面、破损的九曲桥,这些景象似乎有点配不上“金湖湛月”在诗中呈现出的模样。
我的第一篇老八景作品的采访工作全部在大冶城区完成,压力不算太大。但不知是不是前一篇太轻松,采访鹿头夕照的过程成为我所有采访经历中最艰辛的一次。鹿耳山位于上冯村,可能是九古奇村的名声太响,鹿耳山作为一座未经开发的山,还不太为人熟知。
那天中午,顶着正午的太阳和37°c的高温,我在三位当地村民的带领下,拿着镰刀、探照灯开始了鹿耳山探寻之旅。由于未经开发,我们从采石场旁边的黄土坡徒步往上爬,期间最大坡度几乎有50度,等爬到第一个山间平台,我已经有点体力不支了,一度想要放弃采访。但村民对山上风景的描述,又让我充满好奇,我想亲眼看看这些风景,再用文字将它展现给所有大冶市民。抱着这个信念,我决定继续向上爬。由于事先准备不足,穿着凉鞋的脚被路边伸出的枝杈划破,创可贴贴在脚上没多久又被磨掉了。热心的村民看我是个登山菜鸟,决定在前面帮我开路,用镰刀砍掉挡路的树枝,并做了跟拐杖给我助力。当两个小时后到达大垴洞时,我的身上已经满是汗水,随身背的布包也被浸湿。
9月底,老八景系列报道圆满完成。8个景点,8篇稿件,精心制作的版面受到市民的称赞,在《今日大冶》微信公众号上,相关稿件的综合阅读量已经过万。这些成绩,都是对我们艰辛采访的最大肯定。如今,海选大冶新八景系列报道已经成功推出第一篇,我相信有了采访老八景积累的经验,新八景一定会做得更精彩。
记者 龙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