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贤林 刘婧
郎溪县,地处安徽省东南边陲,一座与大冶相隔600余公里的县城。因本报今年的《郎溪行》重大策划,在大冶刮起一股“郎溪热”,郎溪县的“大冶元素”也成为市民关注的热点。
从7月底开始到10月初,在近4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安排专班三赴郎溪,推出10余个整版的系列报道,带大家走进远在郎溪的老乡,并规划出一条合理的“郎溪精品探亲游”路线。
《郎溪行》策划从何而来?又有哪些背后的故事?在今年记者节之际,本报记者为你一一揭晓。
捡回的线索
这是一条捡来的线索,一条看似平淡却信息量十足的新闻素材。
7月19日,农历六月初六。由大冶市中华谱牒研究会举办的鄂东南首届“六月六”赛谱节在大冶阳光沙滩酒店举行,得知消息的大冶163个姓氏的代表们纷纷携带家谱参赛。
按理说,这样一个活动,我们应该会安排记者到场,但遗憾的是,这个活动我们记者并没有接到通知,事后获悉还是第二天新浪微博上弹出的一条消息。
反思过后,我们及时跟市文体部门取得联系,但相关部门也没有人知道这个活动的具体情况,唯一知道的就是大冶一个民间机构——大冶市中华谱牒研究会组织的一个活动。
不是官方组织的活动,也没有通知相关记者,黄石相关媒体已经介入,在综合这些因素之后,我们也在考虑这个信息还有多大价值。
大冶宗族文化、祖堂文化、族谱文化悠久,而且在鄂东南很有代表性,是不是可以跳出活动,从族谱文化的角度进行挖掘?
7月20日中午,在商定主题后,我们辗转联系上了大冶市中华谱牒研究会会长张维,该研究会副会长张德俭一行赴本报讲述大冶族谱文化。
7月23日,本报推出《谱牒讲述大冶数百年迁徙史》一文,刊发了太平天国期间大冶、阳新地区有几千人到安徽宣城的宣州、郎溪定居,目前至少有10万人会说大冶话的报道。
此报道一出,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本报社长卢圣虎召开专题会,要求我们继续和中华谱牒研究会联系,并多方联系郎溪当地政府和报社,了解大冶人在宣州、郎溪的情况。
跑来的作品
《郎溪行》策划出炉,赴郎溪采访便也提上日程,但事先的联系并不顺利,一切都要等对方回话,而且很长一段时间都没了下文。
新闻讲求时效性,时隔半月有余,《郎溪行》何时成行成为关注焦点。
8月11日早上6点,我们一行三人来到市长途汽车站,坐上了去往安徽郎溪县的长途大巴车。因为没有直达火车,直达客车成了我们三个人的最佳选择。
郎溪,对我们来说是个陌生的地方,《郎溪行》大型报道对我们来说是一次从未有过的采访经历。
郎溪,远在千里之外,去了和谁联系?当地政府是什么态度?当地的媒体同行是否有兴趣?当地的老乡是否真的会说大冶话?
在大巴上,一连串的问号在心里打鼓。
正在这时,我们的手机响起,对方传来一句熟悉的大冶话。来电显示的是当地的热心村民——夏宝清,早些年曾到过大冶,听我们到访,让我们到郎溪高速口后与他保持联系。
当天下午4时许,在沪渝高速十字镇出口处,正当我们一筹莫展时,夏宝清老师将私家车开到我们面前,把我们送到郎溪大冶人聚居最为集中的湖滨村。
车上,夏宝清老师和我们用大冶话交流,还跟我们介绍沿途的风光,讲述大冶人在这边的生活情况及当地的风土人情。
车停湖滨村,夏宝清还邀请当地老人接受我们的采访。在郎溪的三天时间里,夏宝清老师带着我们先后采访湖滨村委会、郎溪县政府、郎溪档案局、郎溪文化部门等相关单位。
8月19日,本报浓重推出两个版的《郎溪县的“大冶元素”》报道。一时间,600公里外的另一座“大冶城”成为大冶、郎溪的热点话题。
踩出的线路
自8月20日开始,本报连续推出10个整版的郎溪报道,在大冶刮起了一股“郎溪热”,大冶、郎溪两地互通成为市民讨论最多的话题。
“两地如何进行互通有无,是不是可以组织大家去看看郎溪的大冶老乡,是不是可以开辟一条两地市民往来的旅游专线?”本报社长卢圣虎提出具体要求。
8月30日,我们一行再赴郎溪,勘察大冶、郎溪两地旅游线路,这次为我们引路的是郎溪鑫辉国际旅行社的负责人冯才辉。
冯才辉祖籍大冶,和大冶的亲戚已经失去联系,早前我们也跟他联系采访事宜,但对他的了解,仅停留在微信和QQ聊天上,没见过他本人,也不了解郎溪当地的旅游情况。
我们再次走进湖滨村,登门拜访该村村支书李祥贤,当时多亏了他和村里干部的支持,我们的郎溪报道才能如此圆满。
实地勘察的第一天,我们与湖滨村村委会进行交流,他们对我们提出的计划十分满意;第二天,我们来到毕桥镇,了解这里的历史,记录村民信息,以便帮他们联系大冶亲戚;第三天,我们来到郎溪旅游局,探访当地原生态旅游景点。
尤其是在第三天,我们陆陆续续去了好多地方,流了很多的汗,有的地方很窄,一路颠颠簸簸,虽然最后那些景点未能纳入旅游线路中,但我们觉得不虚此行,这让我们更加了解郎溪风光。
三天的时间里,我们白天去相关单位拜访,深入郎溪各乡镇采访,实地勘察当地旅游景点,晚上刚回到宾馆,来不及吃饭休息就开始讨论合适的旅游线路,准备第二天要见报的稿件。
欣喜的是,当天晚上凌晨三四点钟,我们的意见达成一致,一条比较合理的“郎溪精品探亲游”路线新鲜出炉。
串起的互通
9月2日,我们离开郎溪回到大冶,随后开始了首批旅行团的准备工作。
经过长达半个多月的谋划,大冶赴郎溪首批探亲团于9月18日顺利发团,我也跟随着旅行团,开始了我的第三次郎溪之旅。
旅途中,游客们与郎溪县的大冶人欢聚一堂,用熟悉的大冶话互诉衷肠,感受着当地老乡的热情好客和南漪湖畔的美丽风光。
“那里的人讲大冶话、讲感情、很好客,并且在这里找到了和我辈分一样的陈家人,估计我们同一个祖宗的机会很大。”坐在我身旁的游客陈绪仪激动地说。
“这里值得一看,毕竟是老乡,而且他们非常客气,通过这种探亲旅游的方式可以增进两地友谊,推动姓氏之间的往来。”跟我们说起此行的感受,游客程功友感慨不已。
让我们大为感动的是,自首批探亲团顺利游玩郎溪之后,“十一”黄金周期间,郎溪县飞鲤镇湖滨村迎来了两批我市团体组织的探访,而后还有不少大冶市民陆续前往当地旅游。
在三赴郎溪的采访中,说起我们的报道,当地人都非常激动,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会有老家人来采访他们,更没想到的是会有老家人组团来看他们。
郎溪行,涌动的亲情温暖着我们每一个人,也让我们心生感慨:我们是记者,是生活的记录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