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1463|回复: 0

[时事评论] 走街串巷追记抗战历史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5000

主题

5494

帖子

8146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8146

IP属地:湖北省

发表于 湖北省 2015-11-10 10:33: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本报推出《我的抗战记忆》栏目之前,我就因采写《勿忘国耻 大冶抗战纪实》栏目接触过一位老兵。在我前后采访的四位老兵中,印象最深的是曹桂老人。
8月25日上午,在大箕铺三角桥村曹坊湾的一间老房子前,我见到了88岁的曹桂老人。生活条件一般的他,看上去精神状态不错。因为村干部提前通知过老人,知道我要采访他后,老人一直很激动,多年抗战故事不知从何说起。可当话匣子打开后,老人便滔滔不绝。
当老人回忆起当年的经历时,他自豪地手舞足蹈,清楚地说出自己所属的部队、作战地点等。原来16岁那年,他便成为了一名新四军司号员,至今还记得好多种军号,边说边饶有兴致地教记者如何辨别。
在《我的抗战记忆》采访中,除了身体硬朗的老兵,有的老兵身体状况堪忧,终日需要家人的陪伴。88岁的黄林香老人,因失聪听不到声音,一直沉默地坐着,采访过程中只能由他儿子来讲述。
住在黄石的抗战老兵陈秀英,是位新四军女战士,几年前因突发中风导致偏瘫。听闻老人的身体状况不佳,采访之前我感到深深的不安。但一想到当年身材娇小、年轻无畏的她去参加抗日,又让我很是敬佩。为了收集陈秀英老人的更多信息,我通过和她的儿子沟通交流,得知了陈秀英老人的抗战经历,最终让采访顺利完成。
这些健在的老兵作为历史的见证人,让我们在重温那段腥风血雨的历史时,也让我们时刻警醒着,更懂得当今生活的美好。
记者 孙惠兰
我采访的第一个老兵是河北籍老兵孙金典,他14岁便投笔从戎参加抗日。孙老年事已高,很多事情已经记不清楚,所以大多时候,是他的老伴庄老在向我诉说。临走之前,孙老取出他的相册,一页页地翻给我看,黑白的老照片里,承载着的是他与战友之间最珍贵的情谊。
韩顺通老人,我是在人民医院的病房里见到他的,老人86岁了,由于身体不是很好,他的儿子便将他送到医院治疗静养。跟孙金典老人一样,韩老的记忆力也不如从前,交谈中几乎是想到哪说到哪。
说起战友时,他的眼眶红了;模仿毛主席时,他笑得像个孩子;谈到如今的国家,他眉眼间满是自豪。“我们国家现在强大了,对我们这些老兵也很好,我治病都不用花钱。”听到这里,我鼻子有点酸,因为没有这些老兵在战场上的殊死拼搏,我们就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8月27日一早,我便出发到茗山乡采访西洪村刘承育湾的老兵刘明道。老人家的墙上,挂满了毛主席的画像,听他讲述完那段经历,已经将近中午。临走之前,刘明道在一张画像前行了个军礼,我将这一幕记录了下来。
吃了午饭,我又坐车赶往金牛,在车上颠簸着休息了会儿,便打电话给老兵林承象,询问他家的地址、如何坐车过去。坐麻木到高河后,我在村民的指引下走了20多分钟才终于到达老人家中。
老兵赵永生小心珍藏的各种奖章、魏连生和战友们自制石地雷反抗敌人……从他们口中了解到越多的抗战故事,心中的感慨就越多。因为对我而言,那段岁月只能在历史书或电视上得知,如今听亲历者口述,每一次采访都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回头想想,采访抗战老兵这一路下来,走了许多路、流了许多汗,但更多的,是心中被老兵们的精神所点燃的激情。感谢这些老兵们,你们是当之无愧的最可爱的人! 记者 周雨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