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边剩下的一片养殖区 在泥里寻找沉淀植物 厉恩华辨别湖岸植物种类 打捞湖泥 科考队沿湖考察各种水生植物 组装仪器 厉恩华用相机记录发现的一切 水边一片芦苇荡,科考队发现上千只栖息的鸟儿。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 记者 余凯悦 文/摄)保安湖,东抵三山湖,西接梁子湖,南临保安镇,北濒长江,由樊口入江,昔称河泾湖。保安湖自古以来就是黄金水道,拥有极其安全、便利的水运优势,古称“金汉口、银保安”。
1、围湖养殖破坏湿地生态
湿地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包括暂时或长期覆盖水深不超过2米的低地、土壤充水较多的草甸等,被誉为“生命之源”。
保安湖水质常年保持在二类水以上。大型水草有20余种,各种鱼类50余种,是全球200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中的关键生态区之一。
“我刚来的时候,水面清澈见底,能看见水底的水草,但2005年以后水质开始变差。现在沉水植物很少能看到,围湖养殖的破坏性很大。”37岁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海军说,他2001年起在保安湖工作站从事研究,目睹了一些沉水植物的消失。邻近乡镇的工业发展,生活污水注入,还有大量的围湖养殖,造成了湖水水质变差。如今,保安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2、保安湖开启“半年科考”模式
今年9月,在湖北保安湖湿地公园委托下,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牵头,组织科学考察团队,正式进驻保安湖湿地公园,开启为期六个月的综合科考。团队的专家均为世界自然基金会、中科院水生所、中科院测地所(武汉)的博士,是鸟类、水生植物类、鱼类、浮游动物类等研究领域的权威。
上月底的一天,记者跟随科考专家们一起赶到保安湖,沿水面考察生长在湿地环境的各类植物。湖水荡漾,专家们坐船到采集点,用采集器抓取水下泥土,分析化验。水边和岸上的植物,每见到一种,他们就将一一记下来,拍下照片,采集样本,带回研究室。
“综合科考建立资源数据库,为湿地保护、修复、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厉恩华告诉记者,他主要负责水生植物领域,而每个月都有不同领域的专家到保安湖考察。
3、水好了,生活才会好
虽然综合科考结果要到明年才能出来,但保安人早已意识到保护生态就是保护自己。
“水变好了,生活才会好!”2014年,保安湖湿地公园计划逐年取缔扁担塘、主体湖、桥墩湖的承包养殖,以改变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生态保护的现象。此外,湿地公园每年投入资金,通过播种、移栽等方法,恢复水生植被资源,以增强内湖生物多样性竞争。
这些综合性保护和恢复工程,促进了保安湖植被群落的恢复,对保护和改善珍稀水禽栖息地、保障保安湖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也有着良好带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