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体现价值
——全国剧本创作交易会述评(下) 潜江新闻网讯 “剧本交易,一剧之门。” 10日上午,在全国剧本创作交易会签约仪式暨闭幕式上,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杂志主编、著名戏剧理论家黎继德发表讲话时,在“剧本剧本,一剧之本”后,又增加了一句。 他说,全国剧本创作交易会开启了剧作家与院团沟通交流交易的大门,充分体现了潜江市委、市政府打造“中国戏剧之都”的雄心壮志,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干事精神。希望本次活动成为推动全国戏剧影视发展的助推器、优秀剧本脱颖而出的孵化器、充满人文精神的熊熊火炬。 黎继德的讲话并非言过其实。近年来,青年编剧人才紧缺,尤其是戏曲编剧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有些青年编剧即便有较好的剧本,也因为得不到展示平台而难以进入市场。在当下存在“剧本荒”的情况下,潜江举办全国剧本创作交易会,则显得更为难能可贵。 “举一市之力,办全国之事。”著名影视剧作家、评论家、中国影协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会长赵葆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活动邀请了全国诸多有实力的优秀编剧,汇集了文化投资人和相关企业家,让文化投资人与编剧们面对面沟通交流,结上了文化的姻缘。 “全国编剧聚焦潜江,不仅推出大量新人新作,还解决了院团和出品人制作方剧本荒的问题。”长江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夏晓华认为,此次剧本交易会十分有意义,应该实行常态化,每年设定一个主题,将剧作家、制作方、出品人、演员、编导请过来,实现全产业链的发展。 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剧本创作并非一剧的最终完成,唯有搬上荧幕,登上舞台,呈现在观众面前,剧作才算真正完成。通过剧本创作交易会,征集到286部剧作,评选出12部优秀剧本和20部提名奖剧本,并现场签约59个剧目,一大批优秀剧本得以从文本走上荧幕和舞台,走入观众内心。“剧本交易”,体现了剧本的最终价值。 对于我市而言,全国剧本创作交易会,是潜江文化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又一次展示与提升。 影视剧作家顾文显形容来到潜江的感受为“朝圣”。他感言,在影视剧产业上,能来到曹禺先生这样的大师级戏剧家的故乡,对于从事剧本创作的人来说是一种荣耀。 “以前也参加过不少剧本交易会,但那些交易会不够隆重,也没有这么强的正式感,更不用谈能吸引多少优秀编剧去参与了。潜江不同,从此次交易会的规模、参与人数等方面的因素来看,注定了将会成为全国的一个文化品牌。”顾文显说。 “本次剧本交易会非常成功,尽管时间非常紧张,但是包括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的协调联络工作,剧本的征集、评优包括签约的筹备也就是一个多月的时间,说明潜江对文化高度重视。”中国视协编剧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北京视协驻会副主席张连生认为,潜江多年来打造曹禺文化品牌的积淀和经验,使它举办全国性的文化盛事举重若轻。 另外,全国剧本创作交易会,更是我市打造“中国戏剧之都”,由剧本交流向剧本交易拓展,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的必由之路。 本届全国剧本创作交易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编剧专业委员会创作基地”和“中国电影家协会文学创作委员会创作基地”两块“国字号”招牌授予潜江,“全国剧本创作交易中心”、“搜剧网”(sojuw.cnqjw.com)等注册成立,潜江正在不断做大“剧本创作交易”这块蛋糕。 “剧本交易是一个很好的文化产业项目,它不仅只是对我们潜江本地有意义。在我们这里签约的剧本,绝大多数都将搬上全国各地的舞台和屏幕,对繁荣全国剧本创作都具有影响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春平谈道。 交易体现价值。作为文艺作品,剧本交易的价值是多元的、多赢的。在剧本创作交易会上,优秀剧本得以发掘,从潜江走向全国;草根作家一展骥足,得到锻炼;剧团获得了好剧本;而我市在打造“中国戏剧之都”的征程中又迈出了坚实一步。众多与会者纷纷表示,希望潜江将全国剧本创作交易会一届届继续办下去,成为全国剧本最大的交易平台。(潜江日报记者 刘望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