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中午,家住孝感城区的88岁老人祝存荣摸索着起身,到厨房去做饭,他的眼睛几乎看不见了,但还要照顾两个智障儿子。苦难的生活中,诗歌是他的精神支柱——退休后的30年里,老人创作了2500余首古体诗词及楹联,其中1400余首发表于国内60多家报刊,“一生产业诗千首,留与儿孙好鉴容”。
照料一双智障儿
熟悉祝存荣的人,提起他的家庭都唏嘘不已,感慨其命运多舛。
他与老伴曾育有三子一女。天意弄人,二儿子、三儿子天生智障,健康并成才的大儿子刚满40岁就不幸早逝。
10年前,老人视力骤降,一个大活人站在面前,他只看得见一个影子。4年前,老伴瘫痪在床如同植物人,吃喝拉撒全靠老人和女儿女婿。去年老伴病逝后,几近眼盲的老人开始一心一意照料58岁的二儿子和54岁的三儿子。
家里的一角一物,老人都可以摸着慢慢来。可是出门就十分不便,尽管如此,老人还是时常摸索着下楼,到小院门口菜贩那里买最便宜的菜。每买一次菜,都尽量省着多吃一段时间。
生活艰难,但是喜好诗词的老人十分乐观。七十大寿那天,他为自己写了一首诗:七十年华瞬息过,何须回首叹蹉跎。人生道路宜前看,事业成功晚岁多。
住在附近的女儿女婿已60多岁,常将饭菜做好送来。“老伴去世前,女婿亲自将老伴接到他们家,尽心服侍半年,直至老伴去世。”老人说,前几天,考虑到自己身体每况愈下,而女儿需要去外地照顾外孙,女儿女婿出了一笔钱,将老二送到福利院试住。
老三不喜欢呆在福利院里,便还是跟着老人生活。现在,老三每天早上都会到城区一家餐馆帮忙,晚上才回来。老人便每天晚上摸索着做好饭,等着儿子回家。
害怕儿子找不到回家的路,每隔一会儿,他都要到门口“张望”半天。他说,不到门口望一望,心里不安。
“傻老爹”有颗明亮的心
在街坊邻居眼里,88岁的祝存荣明慧,是个一根筋的“傻老爹”。两个智障的儿子,有时候在院子里玩着玩着,都会走丢。老人总会想尽一切办法,将儿子寻回。
老二18岁那年走失,他骑着自行车,沿着铁路线往东一路寻找,大冷天里衣服汗湿了几遍。只要有一点线索,他就乘坐火车逐站寻找。
有人劝他:“你真是死脑筋,大海捞针哪里去找?有一天他自己会回来,如果不回来,你也落得轻松。”
这些话从来没说服他。每逢下雨、天黑,他都心如锥刺。从春天找到秋天,他的足迹踏遍省内各地及周边省市,终于在江西寻回了老二。
后来,老三也两度走失。其中一次发生在2013年,当时老人眼睛已近全盲。那时,老三险些被外地人骗走。老人发现后,找到女儿女婿,满孝感寻找,最后终于在火车站附近的一家旅馆,将老三拦下。
被誉孝感“诗坛三杰”
家有一双智障儿子,日子分外苦涩。老人坦言,他曾感觉人生无望,好在有几位诗词界的老友时时相劝。是诗词,为他阴暗的人生点亮了一盏明灯,支撑着他好好活下去。
老人幼时曾苦读私塾七年,恩师是清末翰林院学士胡滋衡,曾称赞他有吟诗作赋的天赋。1985年,老人从供销社退休,开始尝试写诗写词,并受友人鼓励往外投稿,出师即捷报频传,从此潜心诗词创作。
要养活一对智障的儿子和多病的老伴,光靠那点微薄的退休金,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偶有诗作发表,他以稿费补贴生活。
30年里,老人创作了2500余首诗词及楹联,其中1400余首发表于国内60多家报刊;并在全国诗联大赛中屡次获奖;9篇作品被中国博雅院陈列馆收藏;2幅楹联被董永公园征用刻匾。他不仅成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也是孝感市、孝南区诗词协会的活跃分子,被誉为孝感“诗坛泰斗”、“诗坛三杰”之一。
十年前几乎失明后,老人依然坚持创作。平日里,一旦灵感触发,他便摸索着记下来,有机会再找人誊写。
“我每次来他家,都要帮他誊写半天诗词。”孝感诗词协会副会长李和清说,祝老的草稿,尽管字写得很大,却经常将两个字写重合,辨识艰难,时间一长,连老人自己也不记得,誊写人还得费点脑筋琢磨。
诗词学会的诗友们,也常拿着自己写的诗向祝老请教,他从来都是耐心提出修改建议。
青松不老是诗心
“诗词爱好就是我的精神寄托,如果不是诗词,我想我肯定活不到今天!”诗词爱好造就了祝老的“诗心”。
李和清与老人是半个世纪的朋友,他说,这也算老人的“一根筋”,他一生只吃亏,从不占别人一分一毫。
2014年,有感老人所创诗词精品颇多,若散落流失不免可惜,孝感诗词界的老友们鼓励老人出版个人诗词集。
多次上门沟通后,老人因经济困难,不愿意麻烦他人,坚决不让出版。孝感诗词学会破例帮他出资1500元,诗词集《梅山松韵》才得以付梓。
孝感诗词学会会长陈梓林写的一首诗,概括了祝老的一生:清风两袖不言穷,目瞽心明笔健雄。坎坷人生忧乐事,情怀高洁比梅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