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上一条回归家园的小路
—读《抱着父亲回故乡》
朱延嵩/文
湖北省作协副主席,矛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刘醒龙的散文集《抱着父亲回故乡》以深情的笔墨描述了记忆中的故乡,父亲母亲,在工厂里的青春岁月…那些关于文学,关于生活,关于人间万象的种种思考一一呈现,阅读文集也是与作者在精神层面深入沟通的过程,让我们与作家的心靠得更近。他也因《抱着父亲回故乡》一文获得第五届在场主义散文奖、第七届老舍散文奖,受到媒体和评论界的高度评价。
在文学创作上,刘醒龙认为优秀的作品其状态都应当是“在场”的。《抱着父亲回故乡》一文讲述的是作者为父亲守灵期间发生的事。我们在追随他的讲述情境,为其中隐忍的平和与流淌的回响深深震撼的同时,也感受到那些事物的真切存在。在他重新踏上这条回归家园的小路时,久远的记忆被唤醒:鱼丸、炊烟、包面,散发出慢慢“寻到根”的感觉。这是第一次“父亲与故乡合为一体”,也是他作为儿子,“第一次”且最后一次抱着父亲。被潮湿小径、寂静小垸所唤醒的家乡也在刘醒龙的描述中露出了本初的模样。抱着父亲叶落归根,是温情背后隐藏的深厚积蓄,无限拓展的家园情怀。
刘醒龙被称为中国当代“乡土文学”的领军人物,他说:“城市是乡村的梦想,乡村是城市的故乡。”也许记忆中的故乡印象是支离破碎的,但固有的乡土情结不会改变。在《钢构的故乡》一文中,他写道,“成熟了,成年了,越喜欢故乡。哪怕只在匆匆路过中,远远地看上一眼!” 是啊,人在年轻的时候总是满腔热血、充满好奇、志向远大,希望到外面闯世界,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待到中年,有了诸多历练,视野随之开阔,心态慢慢平和,于是故乡的山水人事成为温馨的回忆,越来越喜欢故乡、依恋故乡,期盼叶落归根便成为普遍的心态。把这种现实的心态用好的载体表达出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就是创作的成功。在本文中,作者那深深的一跪,既是对乡土的膜拜,也找到了重生的感觉,让读者为之动容。
“散文的非虚构性决定了它必须是写作者的一种心灵状态。在散文中的任何虚构,所杀伤的不是散文,而是写作者自身。”正是秉持这样的创作理念,刘醒龙的散文在富有哲思质朴之美的同时,以其真实的情感表达征服读者。《母亲》、《果园里的老爸头》等散文中,把慈祥操劳的母亲,和善勤劳的岳父形象很好的刻画出来,作者抓住让自身刻骨铭心的生活事件,去表明至亲的可敬可爱,这种情感发自内心,也让读者感同身受。
刘醒龙的这部散文集让我们感受到返璞归真中涤荡灵魂的快感,这也像在返乡的小路上行走,接上地气,沐浴泥土的芬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