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2589|回复: 1

湖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潜江贡献

[复制链接]
来自
广东
精华
3

1380

主题

2944

帖子

6758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6758

东湖服务奖章

IP属地:广东省深圳市

发表于 广东省深圳市 2015-11-29 12:3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图为:潜江市森林公园——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水杉林

  图为:美丽的潜江新农村

  图为:小龙虾加工车间一角

  图为:潜江东荆河沿岸

  汉江东去,孕育出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的潜江,更是有着“地下富含油气盐、地上盛产粮油棉”的美誉,是国家商品粮、优质棉、特种水产、畜牧生产基地,也是国家重点产粮大县、棉花大县、油料大县、生猪调出大县、水产大县,是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享有全国小龙虾之乡和小龙虾加工出口第一市美称。

  今年潜江市农业总产值预计120亿元、农业增加值72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00元,与2010年比,年平均增幅分别达到了8.1%、9.9%、18.2%。

  亮点1

  粮食安全:虾稻共作解决大问题“民以食为天”,种粮能不能赚钱,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但粮价低又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在稳粮与增收之间找到平衡,成为许多地方执政者的难题。

  “十二五”期间,潜江创造出独有的“虾稻共作”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用亩平四五千元的纯收入打造牢固的产业链条,破解这一难题。

  虾稻共作模式,平均亩产小龙虾200公斤、稻谷600公斤,亩均纯收入4000元以上,比单一种植中稻亩均增收3000元,虾稻共作模式为农民人均增收贡献1000元以上。

  通过虾稻共作,农民种粮能赚钱,粮食产量连年攀升,2015年实现粮食总产“十二连增”,达到65万吨,比2010年增加18.99万吨,年平均增幅8.3%。

  丰富优质的粮食资源也催生了一批大米加工企业,优质的虾稻被加工转化,“虾乡稻”、“虾稻人家”等生态大米品牌开始崭露头角。

  亮点2

  四化同步:华山模式全国领先

  位于潜江市熊口镇的华山公司,是一家加工出口甲壳素、氨基葡萄糖盐酸盐等甲壳素衍生制品以及小龙虾、鮰鱼、鳜鱼、大白刁、鲈鱼等淡水产品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

  2012年6月开始,华山公司与熊口镇赵脑村农民协商“迁村腾地、整体流转”方案,经多轮次反复征求意见,最终与全村616户农民中的585户达成土地流转协议。公司以666元/亩的价格租赁农户土地经营权,流转1.2万亩土地,进行大规模连片整治。

  华山公司以40亩左右为标准田方,整理出适合“稻虾共作”的260个生产单元,再向农户发包,期限5年。在优先满足赵脑村138户农户的承包要求后,还吸引了周边农民承包,共发包189个标准单元,其余由华山公司经营。

  通过“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华山公司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加强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连接,降低农户养殖风险。一方面解决了农民离开土地后如何实现就业的问题,同时也让农民的收入进一步提高。

  亮点3

  小龙虾:全产业链发展出口全国十连冠

  2011年,潜江以“虾稻连作”为基础,开始研发“虾稻共作”模式,不久后取得成功,在潜江后湖农场张家窑分场,建立“虾稻共作”养殖模式实验基地,最终实现种一季水稻,养两季虾子。

  “虾稻共作”模式的创新,使小龙虾养殖效益突飞猛进,《潜江龙虾“虾稻共作”技术规程》由中国渔业协会作为国家行业标准予以公布和实施。

  2014年潜江小龙虾出口创汇1.5亿美元,连续十年领跑全国,在世界淡水小龙虾产品市场拥有第一话语权。“虾稻共作”模式还输出到湖南、安徽等地,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法宝。

  餐饮方面,以“小李子”、“味道工厂”、“虾皇”等为代表的潜江龙虾餐饮品牌店,研发出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卤虾、蒸虾、泡虾、烤虾等十多种风味小龙虾产品。

  深加工上,华山公司从废弃虾壳中提炼出可用于食品和药品的甲壳素,实现了小龙虾产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生物医药高新产业的跨越。潜江已成为全国唯一的淡水甲壳素精深加工基地。

  繁育方面,投入3.5亿元的30亿尾龙虾种苗选育繁育中心初显效果,小龙虾年繁育能力已达到30亿尾,为全省小龙虾养殖提供的虾苗占市场供应总量60%以上,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小龙虾虾苗生产基地。

  亮点4

  基础设施建设:不再“靠天吃饭”

  农业靠天,更靠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以来,潜江市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势特色产业培育,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示范区)为重点,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水利设施是农业基础设施中的核心,在潜江,水利建设指挥部由市委书记任政委,市长任指挥长,每年组建分指挥部,由市领导牵头负责,专班推进。

  水利投入大,光靠政府投入,有些吃力,钱从何而来?潜江一方面持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每年按一方土2元钱的标准对市办水利进行补贴,同时采取“农民出一点、项目整合一点、社会捐一点、部门减一点”的办法,筹集建设资金。

  水利设施的建设是潜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缩影,2011-2015年,全市累计完成新增旱涝保收面积35万亩,扩大灌溉面积33万亩,实现了90%的水田能灌溉;全市农机总动力达128万千瓦,比2010年增长36%,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2%,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居全省前列。

  亮点5

  潜江农垦:现代农业发展排头兵

  潜江共有6个国有农场,是全国(县)市中少有的农场群。

  “十二五”期间,潜江农垦紧紧围绕“农垦强、农工富、农场美”的总目标,坚持速效兼取、量质并重,为“打造升级版、建设先行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市农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高效农业、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为抓手,加大土地流转和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场增效、农民增收。目前,全市农垦3000元以上纯收入高效种养模式有15种达1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7%。

  同时围绕创建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把园区建设作为农垦工作的重点,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总面积8万亩的六个特色产业园区已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优势明显的发展格局。目前,总口华中家具产业园已签约、入园企业近百家,已有20多家企业投产;全市农垦农产品加工企业现已达到62家,完成产值55.25亿元。

  亮点6

  农业环保:从源头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但相对于监管,食品生产环节中的生态环保也十分重要。

  “十二五”期间,潜江市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探索一批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模式,生态农业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

  在潜江市积玉口镇,稻香阵阵,一行白鹭盘旋而过。这里是“虾稻共作”的发源地。虾与稻的巧妙结合,其实就是生态种养,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及害虫,成为小龙虾的饵料,而小龙虾产生的排泄物又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物肥。如此循环,形成一种优势互补的天然生物链,为生态增值。

  更环保的生产方式,产生出更优良的产品——潜江品牌“虾乡稻”2012年获第十一届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金奖大米”;2013年,获第十届武汉农博会“金奖”;2014年,获上海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实现了潜江市稻米品牌的历史性突破!

  亮点7

  林业建设:重现“绿色的城”

  20世纪70年代初,一部“水乡园林”纪录片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播放,使得潜江平原绿化工作享誉中外,著名作家碧野盛赞潜江:“这是一座绿色的城”。

  目前潜江林地面积达到54.3万亩,森林覆盖率为18.5%,活立木蓄积量226万立方米,农村村庄绿化覆盖率69%,道路绿化率96.2%,水系绿化率93.6%,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4%。

  亮点8

  农村改革:为“三农”注入活力“十二五”期间,潜江市以土地制度、经营制度为核心,稳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与创新,为“三农”工作注入活力。

  自选改革项目成效明显。全市农业企业发展达6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数量达到了877家,家庭农场达到了124家。开展了全市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颁证工作,全市403个行政村,共有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约17.5万宗地。健全完善兴隆河和百里长渠“河(湖)长制”。

  “十三五”潜江三农工作展望

  ——主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70万吨以上,巩固潜江全国粮食生产大县的地位。油菜籽、蔬菜产量分别达到5万吨、90万吨,生猪出栏量达到130万头,肉类、禽蛋产量分别达到13.5万吨、7万吨,水产品产量达到25万吨,其中小龙虾产量达到12万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三品一标”产品达到13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稳定在98.5%。

  ——农业经济效益与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达到90亿元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7%,达到26000元;农产品出口总额达到10亿美元,平均增长27%。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5%;农业产业化水平逐步提高,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5:1;农业的休闲观光、文化旅游等功能进一步拓展。

  ——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良种在农产品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8%;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68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加快培训农业实用人才,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600人。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农民合作社数量增长到1500家,农户入社率由“十二五”末的10%提高到20%;家庭农场数量增长到300家。

  ——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提高到40%;化学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化肥利用率、主要农作物农药利用率均提高到40%;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清洁能源入户普及率达到49.6%。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10 收起 理由
荆襄居士 + 10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来自
湖北
精华
331

4万

主题

16万

帖子

19万

积分

中将

Rank: 12Rank: 12Rank: 12

积分
196877

东湖服务奖章东湖水王勋章东湖精华勋章

IP属地:湖北省荆州市

发表于 湖北省荆州市 2015-12-1 11: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