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周莉
在灵乡镇红峰村,汪学东夫妇远近闻名。为了闯出一片天地,带领全村村民致富,他俩自筹资金17万,建起了一座在灵乡规模最大的蘑菇种植基地。如今汪学东夫妇的蘑菇成了灵乡镇的品牌,蘑菇远销广东。
心系家乡 夫妻返乡谋创业
31岁的汪学东是灵乡镇子山村人。2007年大学毕业后,他在广州谋得一份设计工作,仅用了一年半时间就做到开发部主管,月薪达到一万多元。妻子胡红华,是灵乡镇坳头村人。汪学东和胡红华是初中同学,因为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理想最终走到了一起。
2010年俩人结婚,后育有一子。在外工作的汪学东夫妇俩一直抱有同一个梦想。“我们想回去做一份自己的事业,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村民脱贫致富。”汪学东说道。
由于心里总惦记着自己的家乡,2012年7月,汪学东辞去了广州的工作,毅然选择回家乡做大学生村官。胡红华也夫唱妇随,辞职回了家在武汉重冶大冶分公司工作。“既然嫁给他,无论做什么我都会支持他。”胡红华笑着说。
从村支书助理到村党支部副书记,汪学东的工作繁杂而细致。很快,汪学东发现这里有着丰富的林木资源和大量的富余劳动力。他想通过一项产业,带领村民创业致富。
2013年11月,汪学东得知,在随州农村,家家户户都在种植花菇。肉厚、细嫩、鲜美,食之有爽口感的花菇,能让当地村民每户一年赚到七八万元,在家门口即可致富。汪学东动心了,“如果在家乡种植花菇,会不会也是一次致富的机遇呢?”他立即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妻子,妻子非常支持。
夫妻齐心 “家庭农场”初具规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着手实施前,汪学东和胡红华对花菇种植的整套流程,经过反复实地调研论证。花菇种植需要控制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等条件,而这一切都得通过夫妻俩一手摸索,创造。
2014年7月,他们七拼八凑17万元,从随州采购第一批原料和设备。同时,选择地理环境相对较好的红峰村建起一个占地5亩的花菇种植基地,开始种植花菇的创业历程。
“为了节约钱,我自己上山砍竹子搭菇棚,一根竹子上百斤,自己扛下山。一次我扛着十几米长的竹子下坡时,没站稳摔了一跤,还好竹子没事,只是把脚蹭出个大口子。”汪学东撩起裤脚,指着这道长长的疤痕说道。花菇的生产需要灭菌,一堆培养袋的灭菌时间需要5天5夜,且中途不能熄火地连续工作。他俩24小时不离人,在锅炉旁支了一张竹床轮流睡觉。酷暑时节,2万袋培养袋的灭菌任务顶着锅炉边六七十度的高温,两人轮流值守整整一个月才完成。“我们俩整整廋了一圈,人被火烤得又黑又瘦。”回想起创业经历,汪学东倍感艰辛。
2014年12月,夫妻俩培育出的第一批花菇“宝宝”顺利出世,激动的一夜难眠。通过精心培育出的花菇个个体圆齐整,杂质含量少,菌伞肥厚,盖面平滑,香气纯正自然,无异味。汪学东带着自己的花菇去镇上的菜市场推销。这无疑成为了菜市场里的“骄子”,销量一天天增多,一天可以卖出上百斤。
“我们想带动村民致富”
“红峰村是个比较落后的穷村子,村民没有什么经济来源,大部分外出打工。我想带动村民致富,带动大家自己创业。”2014年,汪学东注册成立了“大冶市灵祥花菇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大冶市灵祥家庭农场”,并申请“灵祥”商标,打造灵乡蘑菇品牌。为了带动整个村富裕起来,他还邀请十几户村民来到种植基地参观,免费传授技术给他们。
“考虑到我们村的条件,我们都会免费给村民提供技术。”汪学东发挥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作用,每月对菇农和有志创业的大学生村官提供两次免费“跟进式”花菇种植技术培训,按照生产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并根据不同的种植户,制定详细的上门指导方案。“为保证花菇的产量和质量,合作社采取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的方式。”汪学东告诉记者,这样逐步把花菇种植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引导村民走上花菇种植的致富之路。
除种植花菇带领村民致富外,夫妻俩还把合作社盈利的一部分资金用于帮助空巢老人和关爱留守儿童。“我们也是离家打拼多年的,现在有条件了,也想多献一些爱心。”胡红华说,3年来,他们通过自费创办的爱儿童老人网,先后联系爱心人士捐助钱物近20万元,帮助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达60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