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抱着父亲回故乡》封面 资料图片 |
| 谭德云 午后,喜欢泡上一壶普洱茶,捧着崭新的、带着淡淡油墨香的《抱着父亲回故乡》一书慢慢品读。
《抱着父亲回故乡》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醒龙的最新散文随笔集。在这本书里,他以深情的笔墨描述了记忆中的故乡、父亲母亲、青春岁月还有那山那水那人生。
这部散文集首先打动人的是他那不折不扣如泣如诉的乡土情结。乡愁是历代文人墨客喜欢表达的永恒的主题,她总能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刘醒龙的《抱着父亲回故乡》深沉而凝重,他是一个从哺乳时期就远离故乡的人,他一直用漂泊不定形容自己,成年后的他,很少回家乡,对故乡记忆模糊,却更加深沉。写故乡离不开故乡的人,《母亲》中的母亲是敦厚勤劳的,像千百个劳动妇女一样在丈夫大男子主义的高压下任劳但不一定任怨,作为儿子表达对母亲的爱也是含蓄的,心痛母亲,却难以表达,给人感觉是真实自然,爱意浓浓。这个感觉在《老爸头》里表现得也很明显,老爸头就是刘醒龙的岳父,一个善解人意脾气温和总是微笑的可爱老人,从字里行间看出他们翁婿间的默契。
最打动人心的是《抱着父亲回故乡》这篇文章,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诗意的语言,字字千金,但看上去却不动声色,像表面平静的深海、海底却暗流涌动,读罢让人潸然泪下,透过凝重的文字,一个外表刚强内心温情的父亲跃然纸上。这是作者在家给父亲守灵的日子泣血写成的,获得“在场主义散文奖”新锐奖,也是这部集子的主打篇。
其次是书中的山水人生,《走向胡杨》中王震的兵团人放弃驻守北京的优越条件,选择戈壁沙漠去垦荒,挑战生命极限,他们大部分人一辈子没有再走出沙漠,活着的一些老战士曾被专门接到乌鲁木齐住了几天,“老人们看着五光十色的城市景象,激动地问这就是共产主义吗?”他们从不后悔没有留在北京。
在作者笔下那山那水那红叶那松鼠都有着灵性,都透着人文,充满了仁爱,如《一只松鼠的城市》关于城市的公园,“对于城市来说,公园其实是一处被微缩了的乡村,而乡村则是被放大的公园。”《真理三峡》叹人性的妄大,表达对自然的敬畏。这些都蕴含着细腻的多层次的爱和深深的泥土的清香。
刘醒龙扎根厚实的土壤,文风朴实,不事张扬,不急不缓,娓娓道来,充满着理性,总是在不经意间阐释着人生,给人启迪。这与他的人生历练是分不开的,读过他的《我的工厂我的青春》就会找到答案,十年的工厂生活,车床旁,“滚烫的铁屑会将接触到的肌肤烤出一股烤肉香”,他说“绝对了不起的青春锻造了我的近乎不锈钢一样坚韧的神经。”确实,独特的生活经历、丰富的人生历练对作者来说都是宝贵的。这也是他的散文集能够让人懂得心痛和发现仁爱的深层原因。
总之,刘醒龙的《抱着父亲回故乡》如那历久弥香的普洱茶,滋味醇厚,回味绵长,是一本值得一读的美文佳作。
《抱着父亲回故乡》:刘醒龙/著重庆出版社
出版定价:28.00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