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微信登录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搜索
查看: 2223|回复: 0

[时事评论] 刘通湾:小桥流水蜿蜒过 人面桃花相映红

[复制链接]
来自
湖北
精华
0

5000

主题

5494

帖子

8146

积分

贵宾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8146

IP属地:湖北省荆州市

发表于 湖北省荆州市 2015-12-14 17: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报记者 孙惠兰 文  朱昶俊 摄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里描绘的乡村画面,令人向往。而在大冶有个地方,它将人们的向往变成现实,这里便是保安镇沼山村刘通湾。
小桥流水勾勒田园风光
本月初,记者一行来到刘通湾,一条宽约5米的小溪蜿蜒流过,溪水清澈见底,木制水车吱吱呀呀地转动着。溪边的柚子树上结满果实,柚香沁人心脾。
“这条小溪流经村民家门口,一年四季溪水不断,到了夏天,溪水涨满,清凉无比,不少村民都用溪水洗菜浣衣。”沼山村副主任刘传艳告诉记者,湾里将小溪的清水引到了每位村民大门口。
记者看到,整个刘通湾被小溪环绕,村民们房前屋后都种植了花草和果树,充满生机。有户人家的后院栽种了几棵橘树,远远望去,黄澄澄的橘子好似一盏盏小灯笼,煞是好看。
踏着石板路,记者走进河畔一个明清徽派风格的建筑,门口上方挂着“党小组之家”的木牌。穿过院墙,高大的马头墙、青砖碧瓦、木窗雕栏映入眼帘,整体环境古朴而清幽。
漫步在刘通湾的田间小路,路旁不知名的野花在微风中快乐地起舞。一畦畦菜地,一垄垄稻田,阡陌纵横,呈现出一派悠然自足的田园气象。
白马拱桥见证岁月变迁
“白马桥又名平安桥,明隆庆二年建……民国癸丑年五月十五夜,霪雨通宵,蛟水泛滥,盈野五尺余,低处约丈许,登高回顾,俨然泽国,至次日早飨时,水落石出,桥靠北倾积一半……”在小溪之上,横跨着一座古朴石桥,根据桥上的碑文记载,该桥名为白马桥,距今已有447年的的历史。
关于白马桥的由来,村中的老人讲,当年,该处是一条通往江夏的古道,由于河水高涨,拦住去路,刘通湾族人便决定出资修建一座桥,解决行路难问题。说也奇怪,桥就是合不了龙,一合龙就被河水冲塌了,族人不知如何是好。
夏日的一天,突然有位从江夏赶考返回的考生骑着一匹白马路过此处,听说了村里的遭遇,他突然飞马跳进河中,拉起一道美丽的白色弧线,桥立即合龙了。族人为了纪念这位书生与白马,故将此桥称为“白马桥”。老人还说,每当盛夏时节,若是下雨打雷时,就能听到桥孔下面有清脆的马铃声不绝于耳,堪称奇观。
记者看到,这是一座单洞石拱桥,拱桥上铺着石板,桥两侧长满了藤蔓。桥头旁,生长着一棵粗壮的皂荚树,树干直径近1米,它陪伴白马桥一起屹立在此,经历了四百余年的风雨,也见证了刘通湾的历史变迁。
“我是一个戏剧艺术爱好者,十七、八岁就开始唱样板戏。”现年75岁高龄的刘子炎虽然身子不如年轻时灵活,但仍是“刘通楚剧团”的成员,也是沿袭传承戏班的老班组人员之一。
据悉,刘通湾至今仍保存有较完好的古戏曲目书籍和戏服,几百年来,一代又一代戏班用演出的方式传承着刘通湾的古文明,造就了不少文人贤士。据不完全统计,刘通湾古时任知县的有3人、道台1人、秀才30余人,其中较有名气的秀才4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扫一扫,用微信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