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宜城市深化改革硕果累累,一串串殊荣便是最好的佐证。
2014年底和今年3月,宜城市先后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和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城市,成为全国首批试点中仅有的8个“双试点”县市之一。
一年来,宜城深化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11月28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中国新型城镇化高峰论坛及中国新型城镇化项目招商会上,宜城荣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国示范城市”称号,全国仅3个城市获此荣誉。
今天的宜城,勇当基层深化改革的先锋,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吸引着全国的目光。本报今天推出专题报道,以飨读者。
人往何处去:10万农民变市民
昨日,鄂西北宜城市阳光和煦。天舒纺织公司,机器隆隆作响,邬继新在车间忙个不停。
邬继新是宜城市郑集镇护洲村人,以往在老家种田,后辗转外地打工,如今在家门口就业。他还在宜城市区买了商品房,一家三口在城区扎下根。
从农村到城镇,从农民到市民,邬继新实现华丽转身。他不仅仅是身份标签变了,而是和城里人一样,享受到了均等的公共服务,幸福指数得到了提升。“群众所盼,就是施政所向。新型城镇化,贵在突出‘新’字,核心在写好‘人’字。”宜城市委书记李诗说,宜城的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既要有人口转移的“形”,又要有服务分享的“实”,让10.5万农村转移人口真正实现市民化。
为此,宜城打出一套组合拳。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以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为唯一条件,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推进“零门槛、全覆盖、无差别”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子女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其他权益”等方面破除籓篱。
组建覆盖市、镇、村的三大医疗集团,创新诊疗方式,让农民不出家门,和市民享受同等质量服务。
农民工随迁子女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受教育权利,实施义务教育“三年计划一年完成”工程,涵盖高中的12年免费教育逐步实施。
定期举办招聘会,免费为农民培训,设立创业基金,让农民就业创业畅通无阻。
扩大住房保障范围,将公租房延伸到乡镇,公租房向常住人口全面放开。
目前,宜城市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现100%全覆盖、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9.92%、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9%,均已达到或超过《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0年目标。
地该怎么种:培养“现代职业农民”
宜城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要保证“地有人种、种得高效”。随着10.5万人逐步城镇化,谁来种地、如何种地?
宜城市市长郭静介绍,该市一切从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入手,着力发展特色型、科技型、生态型、品牌型、创汇型农业,重点扶持发展种养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抓基地、兴产业,加强土壤改良和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农业转型升级,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
30岁的农民周成,加入了楚城农机专业合作社,他把自家17亩地流转给合作社,获得了一份稳定收入,还在合作社驾驶农机,月薪2700元。
今年,宜城新发展专业合作社123个、家庭农场469家,全市农业专业合作社达465家、家庭农场达988家、襄阳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63家。把农民培养成职业农民、现代农民,使他们和家庭成员通过种植、养殖业,过上相当于城市家庭的生活。
钱从哪里来:多方筹措建设资金
据专家测算,宜城实现到2020年全市转移农村人口10.5万人的目标,人均成本为15万余元,总成本157亿元,涵盖义务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险、社会服务、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城市建设维护、公共服务管理等8类支出。
这笔巨资如何筹?宜城又打一套组合拳。
一方面争取国家政策性项目资金和农发行、国开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公私合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策划中医院迁建、鲤鱼湖大桥暨滨湖观光带等9个项目,总投资15亿元。
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增加农民资产性收入。目前,整体试点方案已获国土资源部批复,宜城第一批8个试点村(社区)改革工作也已全面展开。宅基地制度改革涉及10万多户家庭,农民的房屋和宅基地确权登记后,可以节约出超过5万亩土地,以此盘活农村资金、资产、资源,实现农户和金融的有效对接,为农村经济发展“输血”。
老百姓有稳定的工作,才会有在城镇生活居住的原动力。宜城扛起工业大旗,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水晶加工、机械电子、精细化工、纺织服装五大主导产业,吸纳了数万农民进入工厂,大量农民成为产业工人。
农村怎么建:全力打造美丽乡村
昨日,宜城市小河镇新华村村民陈顺友,正在进行楚风楚韵民居改造。他打算将房屋进行装修后,打造特色农家乐,他说:“小河是我家,不比城里差。”
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镇试点,为小河镇带来了新机遇。当前,小河镇一方面加强镇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承载力,另一方面发展镇域经济,推动产城融合,让农民实现家门口的城镇化,就地变市民。
面对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农村人口数量持续减少的实际,宜城吸取其他地区“赶农民进城上楼”的教训,适时将“城郊村向县城集中、周边村向集镇集中、边远村向中心村集中”,全力打造美丽乡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推动农民和市民享受平等待遇。
新型城镇化·宜城目标
到2017年,取得“四大成果”:小河镇新型城镇化示范镇通过国家验收;全市转移农业人口7.5万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完成,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通过国家中期评估。
到2020年,完成“四大任务”:全市转移农业人口10.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宜城经验。
新型城镇化·宜城经验
一是坚持顶层设计原则,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在做方案规划时反复研究、反复论证,编制了《宜城市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规划》、《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实施方案》。
二是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所有的方案都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是搞好试点中的试点,一步一个脚印,不贪大求全,禁急功近利。通过点上试验成熟,取得经验后,再全面推开。基层深化改革直接触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决不出现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