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贵宾
   
- 积分
- 8146
IP属地:湖北省荆州市
|
本报记者 周曼茹 文/摄
“这是大锣,那是小锣,还有钹、麻锣……”介绍起自己制作的宝贝,来自大冶金湖街办程湾村45岁的程亚光眉飞色舞。
除了吹唢呐、吹笛子、敲锣鼓等十八般武艺样样在行外,他还潜心研究,独创了一台集5种乐器于一身的锣鼓架。
如今,他可以手脚配合,一人包揽“吹拉弹唱”。这在大冶,乃至全省都算得上“奇人奇事”。
痴迷音乐 自学各种乐器知识
“小时候,村里办红白喜事,总看见一些拉二胡,吹唢呐的,我就特别感兴趣。”每每有戏班子演出,程亚光便趴在台下专心致志地研究乐人吹拉弹唱,而那充满节奏的鼓声,就是他音乐上的启蒙老师。
“在场的小伙伴都被现场精彩的表演所吸引,而我却对‘拉弦’的更感兴趣,看着乐人手指快速点拨,便能演奏出各种悦耳的音乐,那时我就有了学习乐器的想法。”程亚光说,由于自己从未受过专业的音乐技能训练,所有理论知识全靠自学。
程亚光自学的第一个乐器是口琴,由于不识谱,他只得把乐器由里到外的构造摸透,再用手把自己脑海中的旋律大致找出来。
“我先将歌曲唱熟,然后将每个键的音和位置记下来,再一个音一个音地去找,配对起来试着吹。”程亚光说,完成曲子的那一刻,自己都不敢相信能大致吹出脑海中的旋律。
没有专业老师,却与音乐结缘。刚开始,程亚光只是单纯地爱上一个又一个乐器。后来,他慢慢地攒钱,买了二胡、笛子、唢呐,一样一样地自学。
说着,程亚光随手拿起笛子,就开始吹,笛音柔美流畅,令记者赞叹不已。
学习锣鼓 不让传统技艺失传
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文化娱乐活动越来越丰富,戏班子的演出逐渐减少。程湾村传承60余载的锣鼓队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
当时已搬到马叫居住的程亚光主动联系村里年纪相仿的男丁,共同接过长辈的班,将村里的锣鼓队继续传承下去。
此后,程亚光每天都要骑着摩托车赶到村里,再聚集到长辈家中学习“吹拉弹唱”。经过五个多月的潜心学习,一支年轻的锣鼓队诞生了。
可是,随着一批又一批的外出务工潮,当初一起学习的朋友,都各奔东西外出谋生了。此后,村里举行的各种演出,锣鼓队的成员总是聚不齐。
记得有一次,村子里办喜事,从外面请来一支锣鼓队表演,这一做法对程亚光来说无疑是个打击。
“想当初都是隔壁村子请我们去演出,现在竟沦落到请别人来演出。”程亚光说,每次演出人都凑不齐,何不自己一个人揽下“吹拉弹唱”呢?
这一想法,一直在程亚光的脑海中萦绕。平日里,他也向懂乐理的前辈请教,是否能独自包揽一首曲子的“吹拉弹唱”,可得到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直到有一天,他到金牛镇拜访了一位前辈,看到他自制了一台简易的锣鼓架,令他大受启发。回家后,他也开始了漫长的尝试过程。
自制鼓架 包揽5种乐器演奏
2013年,程亚光自己动手制作了一台木质锣鼓架,但框架很轻,在敲打的过程中,架子总是移位。
随后,他专程前往大冶钢铁厂机修车间找了一位师傅,订做了一台铁制的锣鼓架。由于过于笨重,且在潮湿的环境容易生锈,他又跑到制作防盗网的店子里,订做了一台铝合金锣鼓架。
如今,程亚光使用的锣鼓架是几经修改后的成品。只见,铝制铁架上,四面分别固定着大锣、小锣、钹、大鼓、麻锣5种乐器。底部连接着牵引杆的三块脚踏板,分别敲击大锣、小锣和钹。
“之所以这么设计,就是想让双手完全解放,让双脚更加省力。”程亚光说,别小看牵引杆上的一颗螺丝帽,扭紧了,锣敲不响,扭松了,锣有颤音,每一面锣摆放的位置,都要反复演练,再焊接固定。
在大冶乃至省内,都没有相关的成品,在生活中,也没碰到有共同兴趣研究的人,这看似简单的铝制鼓架,倾注了程亚光不少的时间和金钱。
“这些乐器摆在一起,也要手脚配合,不断地练习,要不然,顾得了手上的鼓、唢呐,就忘了脚上的大锣、小锣。”程亚光说,他还要继续研究,争取设计一个“刹音”配件,让余音不再绕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