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水利润泽民心 星罗棋布的田间水渠,纵横交错的坡坝,整治一新的河道……初冬时节,行走天门农村,处处都能感受到民生水利工程建设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小农水”是农业的根本,然而我市“小农水”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工程标准低,运行时间长,沟渠淤塞严重,导致“最后一公里”梗阻问题突出。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十二五”期间,我市扎实推进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加快解决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 五年来,全市通过一事一议,每年投入标工500多万个,疏洗沟渠近2000公里,维修改造泵站150多座。同时全力推进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该工程每年投资约2200万元,工程实施后,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抗旱灌溉周期从6-7天缩短至2-3天。2012年,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现场会在我市召开,对我市的做法和经验给予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