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
- 湖北
- 精华
- 0
贵宾
   
- 积分
- 8146
IP属地:湖北省荆州市
|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东楚晚报 记者 叶建鹏/文 张成/摄)在离黄石城区40多公里的大冶市灵乡镇灵溪边,有个名叫“农耕”的博物馆。
这个馆陈列了1000多件农具及传统农家用品。它的主人叫明鹏,一个被称为“不务正业”的青年。
近日,记者走近明鹏及他的农耕博物馆,了解了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待业青年捡起锈锄头
199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包括黄石在内的全国很多年轻农民纷纷扔下锄头,跳出农门。“以后,很多人就不会种地了……”虽然年轻农民通过打工可以维持生活,但是很多老一辈农民仍不禁感慨。
人类自远古起,主要靠农耕,维持生活。换句话说,我国拥有5000年甚至更悠久的农耕文化。“地可以不种,但是,文化不能断!”大冶灵乡镇谈桥村青年明鹏把这些情况看在眼里、记在心头。明鹏时年26岁,还没有找到一份工作。
不过,从小热爱传统文化的他,有个梦想——做个传统文化的传播者。
“家里有一把锄头没有用,我就把它捡好啊……”他对身为老一辈农民的父母说。他想收藏各类农具,以作为农耕文化的见证。随后,他把这把锄头拿到柴火房里,用一块破布盖着。这算是他收藏的第一件农具吧。这件农具高1米多,虽然没有继续用,但是用铁锻造的锄板经他父母多年锄地,依然亮锃锃的。
他既卖书又摆摊
有些农具,家里没有,明鹏只好到别人家收集。
“你收集这些玩意儿,能当饭吃吗?”父母觉得儿子太奇怪了。父母认为,找份工打,是第一位的。
“这些玩意儿,又有什么用啊?”多位老一辈农民和年轻农民都觉得明鹏太另类。
在农村,虽然很多人没有种地,但是包括锄头在内的各类农具多得很。
不被理解的明鹏,只好到古玩市场淘。他淘了黄石,淘武汉;淘了武汉,淘杭州;淘了杭州,淘郑州……虽然后来找到了一份临时工,但是,家庭有开支,收集费用大。
怎么办?明鹏一边在各个城市淘,一边到各个城市采访,编著了《天南地北灵乡人》一书,然后,往外卖。随后,他又用同样的办法,编著了《梦回鄂东》第一卷和第二卷,挣钱。不仅如此。他还经常把黄石淘到的粮票,拿到郑州,然后摆地摊叫卖。
“我这里有很多外地的粮票哦……”他像个卖菜翁一样吆喝着。靠地摊和出书,明鹏挣了30多万元。这些钱全部投入“收集农具”,远远不够。他向一位亲戚累计借了40多万元。
没有一个完整的家
2012年3月,已经39岁的明鹏,虽然在农村的农民公寓买了一套房,但是,一直没钱装修。在有些人看来,明鹏到这个岁数,既没有房子,也没有车子、票子,是个地地道道的“三无男人”。
“以前啥都没有,可以理解,但是,到这个岁数,还啥都没有,就真是没用……”很多朋友这样说他。明鹏心里清楚,收集各类农具,不能用物质财富来衡量。可是,他心里清楚又怎么样?
2012年9月,他遭遇了人生的重大变故。
为了一家人生计而在杭州做小本生意的妻子,与他极少来往了。他望着妻子的背影,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不一会儿,它还是夺眶而出。
让他欣慰的是,孩子考上了一本。他每个月只给孩子800元生活费,并且是一个星期一个星期地给。很多时候,他一次性拿不出800块钱。
农耕博物馆越“长”越大
2012年1月,明鹏开始筹建农耕博物馆。
当时,他已收集了200多件农具,家里和在大冶的出租屋都放不下。
“既然它们是农耕文化的见证,总要陈列出来,让别人‘见’到!”他想。正巧,谈桥村有个组的村民文化中心落成。明鹏就把这些“宝”全部搬进去。于是,农耕博物馆顺利开馆。可是,这个馆受到了质疑。
“就这点东西,这样陈列,能叫农耕博物馆?”一些人觉得“帽子”戴得不合适。明鹏觉得他们说得有理,就继续收集农具以及传统农家用品。
到了今年10月,他已收集了1000多件“宝”。
它们按种类分,有锄头、犁、耙、缸、仓、罐、吊锅、扇谷机、炸米机、纺车、雕花木床、太师椅、洗脸木盆、洗脚木盆、粮票等100多种。它们按可以考证的年代分,最早有100多年,横跨清、民、新中国、改革开放等各个历史时期。可是,新的问题出现了。原有的农耕博物馆,根本摆不下这么多东西。怎么办?明鹏看到原谈桥公社办公房面积比较大,就想把它打造成新的农耕博物馆。
此时的他,经大冶文物局认可,已被聘请为新四军鄂皖湘赣指挥部旧址纪念馆馆长。
不料,这个老办公房因多年闲置,墙体破损、楼板缺失。
明鹏就自掏腰包,补楼板、修墙体。
随后,他把1000多件“宝”全部摆了进去,并在墙体上张贴了很多描述农耕文化的图片和文字。这样,实物有,图文也有。到了今年11月,这个农耕博物馆,以600多平方米的面积、丰富的展品、崭新的面目,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记者联系湖北省群艺馆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得知,全省有多少家农耕博物馆,难以确定。但是,它是黄石第一家农耕博物馆毫无疑问。
这几天,记者观察到,前来参观的人不是很多。这说明人们对农耕博物馆不是很感兴趣。
“我会等着人们感兴趣的那一天。”明鹏说。
“那一天”什么时候到来,他不知道。
“你知道吗?”他问记者。
记者也不知道。
这可能需要他更加努力!
这更可能需要时代更加进步!不过,大冶市文物局干部闵峻在充分了解了明鹏的农耕博物馆后,给了他和它极高的评价:“在这个工业文明非常发达的时代,我们需要给我国的农耕文化留一个‘备份’,他及它已做了很多!”
明鹏淘“宝”记
装傻充愣淘到耙齿
2000年,主要在古玩市场收集农具的明鹏,路过武汉古玩市场,看到一个铁打的耙齿,就舍不得走。卖耙的摊主,开价200元。明鹏早已掌握了古玩市场的奥秘——在摊主的叫价上,至少砍一半。
“100元卖不卖?”他问。
“我收来的时候,就不止这个价。”摊主说。
经一番讨价还价,摊主定在“150元”不松口。明知被宰的明鹏,掏出150元钱,扛起耙,就走。之前,他逛了好几个城市的古玩市场,都没有淘到耙。“耙”是他的追求。后来,在杭州古玩市场,他看到一个外形古朴、材质为木头的月饼印。他想,随着月饼工业化量产,很多吃月饼的人都不用自己做月饼了。这不正显示了农耕文化的特点吗?
农耕文化的第二特点就是手工。不料,卖月饼印的摊主说,印是家传文物,要卖1000元。
明鹏仔细看了一番,发现它既没有刻上年份又没有刻上姓名或作坊名,分析它不是家传文物。
“你不要把我当傻子……”他提醒摊主。摊主看他不傻,就笑嘻嘻地以超低价成交。
在长达16年的淘“宝”过程中,明鹏多次被卖家忽悠。有时,他化解了,不傻;有时,他一心想得到“宝”,而自愿“傻”。
千辛万苦淘到纺车
2007年,又到武汉古玩市场淘“宝”的明鹏,听说黄陂有个农民要卖纺车,就冲上班车,往黄陂赶。很快,双方以1200元成交。可是,这台纺车高1米多、长3米多、宽2米多,一个人根本搬不了。
怎么办?
他找来一辆面拖。可是,它的横梁已脱臼、轴承已裂开,根本经不起车子的颠簸。
怎么办?
拆。从来没有拆过纺车的他,连忙回过头,请卖纺车的农民,帮他一起拆。整整一个下午,100多个零部件终于拆出来了。随后,他把这些零部件装上车,往家里赶。
“开慢一点,慢一点……”他不时提醒司机,怕零部件被震坏了。到了深夜,这些零部件才随同他,到了家。司机要1000元运费。他不得不给。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开始装零部件。不一会,装上去的横梁,就被拆了下来。原来,装错了位置。到了中午,还只装了一个支架的明鹏,没有吃饭,也没有停下来。一直到第四天,他才把纺车装好。为了挽回这辆纺车的支出,明鹏吃了一个星期的方便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