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河遗址再现瑰宝!19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纪念石家河遗址考古60年学术研讨会上正式对外披露,该遗址近日出土240多件距今4000多年的精美玉器,专家认为代表当时中国乃至东亚琢玉技艺最高水平,并且改写对中国玉文化的认识。 石家河遗址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迄今发现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由40处地点组成,占地面积约8平方公里。石家河遗址群的文化遗存从相当于大溪文化阶段开始,经屈家岭文化连续发展至石家河文化时期。演进轨迹分为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早期、石家河文化晚期三期。2001年,被国家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 据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孟华平介绍,2014年起,考古工作者时隔20余年后重启石家河遗址考古,在石家河古城中心区域的谭家岭遗址寻找大型建筑遗迹时,于今年11月底至12月初,意外从高等级墓葬区5个瓮棺中发现了这批玉器。 记者看到,这批玉器类型丰富,有玉佩、玉铖、玉如意、玉管等,造型别致,生动逼真,有大耳环玉人、连体双人头像、鬼脸座双头鹰等。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评价称,这次发现的玉器数量之多让人惊喜,工艺水平之高超令人震撼。圆雕、透雕等技艺,较良渚文化的平面雕刻有很大进步,代表当时中国乃至东亚范围内琢玉技艺的最高水平。 王巍还称,此前学界认为史前玉器有两个高峰,一是辽宁的红山文化,一是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现在看来,长江中游江汉平原应该说是一个顶峰,在夏王朝建立之前已有高度发达的玉器。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对中国玉文化包括玉器制作、使用乃至玉礼器的认识。 据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朱俊英介绍,此前,石家河遗址群曾发现过两批玉器,第一批玉器是1955年在罗家柏岭遗址发掘出土,共44件,主要有长方片状人头象、人头象坠饰等,属石家河文化晚期。第二批玉器出土于肖家屋脊遗址,共157件,有人头象、蝉、虎头象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