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吴美棠 于 2016-1-4 10:56 编辑
孩子,谁欺负了你(言论) □吴美糖 一日晌午,笔者路过某小区居民家庭,看到一个约莫七八岁的小男孩,正站在那里,不停地哭泣,这让他的父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明原因。父亲俯下身询问:“孩子,谁欺负了你?”孩子不语。母亲拉着小男孩小手,一把抱住孩子,小声关切地问:“咋了,我乖儿子有心事儿啊?”小男孩贴着妈**耳朵说:“我尿尿了!”母亲心领神会,把孩子领进房间里。 不一会儿,小男孩蹦蹦跳跳地跑出来。 小男孩的“心结”打开,没有了眼泪,有说有笑的。显然父母两种不同的交流方式、前后不同的口吻语气,给予小男孩的感受造成截然相反的结果,前者使小男孩心理加压,后者让其得到心灵慰藉。因此,笔者认为“孩子,谁欺负了你”应成为家长,尤其是父母茶余饭后对待孩子或处理孩子事务的禁语。殊不知,某些时候,真正“欺负孩子”的不是别人,而是父母自己本身,因为父母的一言一行,哪怕是一个很小的细节,都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压力。 俗语说“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这是人之常情,于情于理都合规。现实生活中,各家孩子各家爱,百般呵护,千遍叮嘱,唯恐孩子经受一点委屈或困惑,这是典型的“温室育苗”,一旦步入集体,“温室效应”失效,父母就不知所措。 凡此种种,笔者以为,“谁欺负了你”这种凌驾于孩子之上的强权理念不可取,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反而增添孩子的压迫感、负疚感,甚至使孩子丧失自信、自尊、自强的自我保护意识,一切都是父母说了算,凡事都由父母做主,而当有一天孩子的成长之路经受曲折,其父母就怨天尤人。 作为父母的我们说话做事也难免出现偏差甚至错误,父母总是以自己为“标杆”去教育孩子绝非上策。因此,父母对待孩子要正确引导,打通孩子融入社会的“最后一公里”,以国学经典、优秀思想、素质培养等作为“润滑剂”来磨炼孩子,从日常生活点滴给孩子灌输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