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酒越饮越暖,水越喝越寒”,喝酒可以取暖的观点似乎已被许多人认可。不少酒友都表示,喝酒能产生热量,冬季喝酒能帮助人抵御严寒。然而,中国科协近日在其官方平台辟谣称,饮酒能暖身其实是个误区,事实上“饮酒御寒寒更寒”。
饮酒会更寒,那喝酒后为什么身体会感觉“热乎乎”的呢?
其实,原因是酒精能刺激身体表面的毛细血管,使血管膨胀,血液加速流动。“热血”流向皮肤会产生暖融融的感觉。与此同时,在酒精的刺激下,人体肝脏等诸多器官储存的血液也会流向身体表面,人们自然会感到体表发热。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都只是暂时现象。专家解释,因为身体散热速度加快而付出的热量,比酒精供给的热量还要多。受酒精刺激,血管不能及时收缩防止血液向外传输热量,身体的热量在大量丢失后,人会感到更冷。
因此,冬季饮酒不仅不会起到御寒作用,反而会使人体出现感冒、冻伤这些症状。尤其需要提醒的是,饮酒御寒对老年人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因为老年人本来就对体温变化不是特别敏感,如果喝酒引起体温中枢调节紊乱,容易损伤人体调温的功能。
如果冬季想喝酒,需要掌握一定的度。冬季少喝一点白酒有活血化淤、通经活络等作用,但要注意不能过量,否则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专家建议,冬季每天的饮酒量最好在50g以下,白酒最好控制在30g左右。
除此之外,要注意不能空腹饮酒,如需饮酒,最好饮度数较低的酒,饮酒时应多吃菜,切记饮白酒时不能同时饮用碳酸饮料(如苏打水、可乐、雪碧等)。
记者 刘婧 整理
|
|